蓋奇董事長王衍筑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目前紡織行業已經到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階段,在多重壓力下,僅向管理要效益已無法解決問題,整個產業必須整體升級。而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單靠某一家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整個產業鏈的互動。“NITI可以稱之為‘智庫’,很重要的一個職責便是信息的收集,為兩岸的企業牽線搭橋。需要企業和科研成果的對接,而大陸的很多項目都可以在臺灣找到對接的點,該聯盟成立的目的即幫助企業整體升級。”
王衍筑稱,臺灣的優勢在于國際貿易方面經驗較為豐富,基礎比大陸扎實。而大陸13億的市場非常吸引人,同時,福建有完整的產業鏈,幾十年來福建有一批紡織業的經營者活躍在全國各地,有豐富的資源。
“大陸紡織的一些原材料尤其是綠色環保材料都是從臺灣采購,而臺灣的新技術、原材料也想進入大陸市場,那么,NITI就為其提供了平臺。同時,大陸企業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借助臺灣國際貿易的優勢繞開一些壁壘,更快地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王衍筑表示,產業鏈的專業性的合作機制,比單家企業尋求各方技術突破更有優勢,更有助于紡織行業整體結構的轉型升級。
爭奪國際碳話語權
堅持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已經成為NITI成員企業的共識。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包括聯邦三禾等企業在內的不少紡織服裝上游企業,已經逐步加大了對環保型原料的開發利用和推廣,充分體現節能、低碳、環保的發展趨勢。
去年至今,聯邦三禾加大了與紡合實業等多家原材料企業的合作,推出具有冷感效果的正裝系列面料產品。而如何更進一步進行低碳產品的推廣,聯邦三禾認為上游企業提供碳標簽吊牌非常重要。為此,國際碳足跡認證組織BSI英國標準協會受邀成為聯盟顧問。
據悉,BSI是獲得國家認監委批準的紡織行業的能源管理體系唯一外資認證機構,并受認監委委托為914家紡織企業提供能源管理體系服務。同時,該機構是國際上第一個國家標準機構,其認證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一方面我們兩岸全產業企業都行動起來,加大對環保系列產品的研發;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與國際認證機構聯合,得到具有國際認可的碳標簽吊牌支持。這樣不僅對企業的國際營銷有利,也能將低碳理念一層層宣導至終端。”紡合實業、聯邦三禾、華茂股份等多家企業紛紛表示。
NITI聯盟的成員企業們認為,如果聯盟能爭取到受國際認可的碳標簽吊牌,那么相比東南亞等國家,中國紡織品將更具競爭力。“現在訂單外移的壓力越來越大。論人工成本,我們中國企業無法與其相比,倒不如在環保高端紡織品上下工夫,這將在國際上會更具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