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車只是輪胎的一個配件”。就連名聲大噪的“美食圣經”,也僅僅是一項“副業”。
盡管克萊蒙費朗市號稱“法國中部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這個城市并沒有多大。只是,這個人口不過數十萬的小城在法國的知名度很高。讓這個小城出名的,除了物理學家帕斯卡,就數米其林了。這里被法國人稱為“米其林城市”。
米其林,這家現在為協和飛機制造輪胎的企業,在176年前剛創辦時,只不過是一個制造農用機械和橡膠球的小工廠。開始的幾十年里,它的產品都是閥門、水管、氣管、密封墊、橡皮帶之類的小玩意兒,直到1889年。
這年春天,一位旅行者來到米其林公司求助:他騎的自行車輪胎破了。這個充氣輪胎產自英國人鄧祿普在一年前創辦的工廠,米其林的掌門人愛德華和他的工程師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壓縮空氣橡皮管。一見之下,愛德華和工程師立刻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雖然從未試過,但他們還是竭盡全力修補好了這條輪胎。不巧的是,修好的車胎沒走出多遠又漏氣了——當時鄧祿普生產的輪胎和輪輞是一體的,一旦輪胎破裂,唯一的辦法只有就地修理。在騎車人再次回來尋求幫助時,愛德華發現了可拆卸輪胎的價值——能讓騎車者隨時隨地更換用壞的輪胎。后來,經過兩年的反復實驗,米其林獲得了可拆卸輪胎的專利。
1891年秋天,第一屆環法自行車大賽舉行。當歷時數百小時的比賽結束后,人們發現,冠軍所騎的自行車安裝的是一家名叫米其林的公司生產的可拆卸輪胎。這讓米其林名聲大噪,并從此成為了專業的輪胎制造商。
一百多歲的必比登,始終像一位有文化、有品味、關注生活質量的法國紳士。
3年后,在法國里昂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愛德華在輪胎展臺的入口處停留了許久,這里錯落有致地堆放著不少大大小小的輪胎。這給了正在為米其林輪胎設計標志的愛德華靈感:在這堆輪胎上加上腦袋和四肢,不就是個很有趣的形象嗎?
很快,這個構思在廣告設計師奧加羅普的筆下變成了具體的形象——一個手里拿著酒杯、嘴里叼著雪茄、英勇善戰的輪胎人,旁邊還配有一句口號:“Nunc est bibendum!”這寓意著米其林輪胎能征服一切障礙。從此,人們就把這個輪胎人叫做必比登。
剛誕生的時候,必比登是由一些比較細的輪胎組成的——在那個年代,沒有多少汽車,米其林的主要產品是自行車輪胎。直到20世紀汽車逐漸普及,必比登才變得“心寬體胖”起來。此外,由于那時候輪胎是奢侈品,剛出廠的輪胎都用白色的紙包裹起來出售,所以,必比登是一副白白胖胖的樣子。
輪胎是一種枯燥、無趣的產品,不像護膚品或者食品,能夠直接與人們親密接觸。這樣的產品一般很難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清晰牢固的形象,米其林卻借助必比登做到了。這個可愛的輪胎人從一出生就贏得了無數消費者的喜愛。
由于研發了重型卡車輪胎,必比登幾乎成了貨車司機的守護神。它被裝在汽車的散熱器護欄或固定在駕駛艙頂上。有的司機還在輪胎人的身上安裝了燈,以便晚上開燈照亮它——即使他們明知,這是違反交通規則的。
無論是堅持環保輪胎的研發,還是修建世界上第一條水泥馬路,以及開辦米其林法國餐廳,必比登始終像是一位有文化、有品味、關注生活質量的法國紳士。
2000年,英國《金融時報》評選“20世紀全球最佳企業識別標志”,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傳播專家、建筑師、設計師組成的評審團把大獎頒給了已逾百歲的必比登。
英年早逝的陰影
愛德華發表演講時說:“我的表現,請大家再等十年吧。”不過,老天似乎并不怎么眷顧他。
與曾祖父同名的愛德華。米其林是米其林集團的第四代掌門人,畢業于巴黎中央理工大學。1999年,36歲的愛德華從父親手中接下帥印,成為法國巴黎CAC40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俱樂部里年齡最小的掌門人。
執掌米其林后,愛德華始終保持低調,他的口頭禪是:“米其林就是必比登,而不是愛德華”。
不過,甫一上任,這位年輕的少帥就扮演了一回“剪刀手”的角色。1999年9月,盡管公司業績良好,愛德華卻突然決定在歐洲地區裁減7500名員工,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當時,法國政府正極力倡導“35小時工作制”,愛德華的這個決定激起法國各界的強烈反響。當時的法國勞工部長甚至向他亮起了黃牌。所幸,愛德華及時地與媒體和公眾溝通,才沒有讓情況惡化。
吃一塹,長一智。在之后的幾年中,愛德華妥善處理著各方面關系,米其林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04年,愛德華在發表演講時說:“我的表現,請大家再等十年吧。”不難看出,這位眾望所歸的繼承人對家族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強烈的責任感。遺憾的是,老天似乎并不怎么眷顧他。
米其林家族就像是“法國的肯尼迪家族”,其成員一直籠罩在英年早逝的陰影中。愛德華的祖父是在一次空難中喪生的,時年34歲,他的叔叔則死于一場車禍。2006年5月,愛德華乘一艘漁船在法國西海岸度假、釣魚,卻在出海不久后死于沉船事故,時年43歲。
愛德華遇難后,其堂兄米歇爾。賀立業接過了家族生意的權杖。這是這個家族企業的領導權第二次落入一個不姓米其林的外人手中,上次的原因也是因為愛德華的祖父和叔叔的猝死。
不做最大做最好
不接受任何廣告,極力保持獨立性,《米其林指南》在大眾心目中始終保持著極高的形象。
讓米其林出名的,除了輪胎外,還有被無數饕餮一族奉為“紅寶書”的《米其林指南》。
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里面有法國各地的加油站、修理處、食宿等信息,通過米其林的經銷商免費送給來法國旅游的司機。時任米其林掌門人的安德烈在小冊子的序言中寫道:此書在新世紀出版,它一定能與世紀共存。其實,“與世紀共存”在當時只是安德烈的一種美好祝愿,但這本小冊子后來的發展卻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
后來,這本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星期三更新出版的指南,被美食愛好者們奉為至寶,甚至被譽為歐洲的“美食圣經”,尤其是在它開始每年為法國的餐館評定星級之后。美國《時代》雜志曾說:“從巴黎到比利牛斯山脈,各個飯店的名聲都要由指南來確定。除非你不要享受美食,就可以不必把這本厚厚的紅色指南放進汽車里了。”由于不接受任何廣告,極力保持獨立性,《米其林指南》在大眾心目中始終保持著極高的形象。
即使擁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美食指南在米其林人的眼里仍只是一項“副業”。米其林中國及韓國區總裁韓思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最主要的業務是輪胎。輪胎這個產品太復雜了,光從尺寸范圍來講,就有2000多種。我們生產的輪胎既有轎車輪胎和輕卡輪胎、卡車輪胎、工程機械輪胎、飛機輪胎、摩托車輪胎、自行車輪胎,還有農業機械用的輪胎。光是研究和生產這些,我們就得付出全部精力,哪里還能分心搞別的?”
如此專注,讓米其林始終領跑世界輪胎行業。
世界上第一條可拆卸輪胎、第一條可充氣轎車輪胎、第一條重型卡車輪胎、第一條低壓輪胎、第一條子午線轎車輪胎、第一條卡車、摩托車、工程機械車的子午線輪胎、第一條低滾動阻力節約燃料型環保輪胎、第一條彩色輪胎、第一條F1賽車輪胎……有數據表明:全球輪胎產業三分之二的發明均來自米其林。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車只是輪胎的一個配件”。現在,米其林集團每年的產品研發投入都超過總投入的4%。
其實,在各種品牌的產品中,米其林的輪胎經常是市場上最貴的,但米其林人從不擔心:“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客戶了解到,米其林輪胎的每公里成本實際上是最低的。” 韓思克說:“米其林的目標不是做最大的公司,而是做產品質量、價格、服務最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