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影響音質——追尋三百年前制琴大師的靈光
2012-5-14 來源:新民晚報
關鍵詞:油漆 音質 斯特拉蒂瓦里
為了重現斯氏琴和瓜氏琴的音響效果,后人精心模仿大師們的琴型和尺寸,并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狠下功夫,甚至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從聲音、材料、工藝、油漆配料等各個方面,對意大利古琴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運用到提琴制造中。但無論怎樣,其音色總是略輸一籌。
人們傳說,斯特拉蒂瓦里用一種神秘的油漆,能讓琴發出獨特的聲音。更有人宣稱,對意大利古琴的簡單模仿和復制是不可能的。這些琴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們本身就充溢著靈性的生命體,是精神與物質的精妙結合。現代科技可以制造一部精密機械,但無法創造一個有靈魂的生命體。
萊奧哈德承認,油漆確實能影響琴的音質,斯氏琴的神秘油漆配方確實失傳了。借助現代技術,后人得以更多地了解斯氏琴的油漆配方,但這種油漆對提琴品質的作用不應過分夸大。實際上,小提琴制作沒有秘不示人的訣竅,當代的制琴師仍有可能造出優秀的小提琴。
優秀制琴師首先要具備超凡的記憶力,要盡可能地記住所有看見過、聽到過和觸摸過的經歷和感覺,包括每一把小提琴的特性、每一次制作和修補的經驗教訓、甚至每一塊木頭的不同特性。這些虛無縹緲、瞬間即逝的經歷和感覺,很難轉化為數據,不能變成圖形和表格,也無法被現代儀器所記錄。制琴師要不斷地將經年累月的記憶進行梳理、分析、領會,從而提升自己的制琴技藝。掌握這種記憶力極其困難,很多現代制琴師寧愿相信測量儀器,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覺。
優秀制琴師還必須熟練使用傳統工具。在提琴的關鍵部位,每一刀,每一鑿,都考驗制琴者的技巧和功力。一般學徒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熟練掌握傳統工具,而功力的提升則沒有止境。前輩制琴大師正是在工具的使用上,展現出了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技巧。
好琴的關鍵是木材。適合造琴的木材有一種獨特的“響應”特性,這種特性無法用科學參數來描述。優秀的制琴師對好木材有一種“感覺”,通過觸覺、聽覺、視覺甚至直覺,便可確定一塊木材的好壞。中國歷史上有“焦尾琴”的故事,也是聞聲知良木,以此獲得好琴的例子。木材確實是好琴的基礎,而具備挑選好木材的慧眼,則是制琴師的能力。
很多現代制琴師放棄了基本功的訓練,轉而求助于現代儀器和一大堆數據,這對制琴技藝的提升沒有多少幫助。很多制琴師還有個缺點,他們認為新琴需要經年累月的演奏才能出好聲。為了早點賣好價錢,他們把新琴的琴身做得很薄,使得新琴的聲音聽起來非常好,但強度不夠,很容易破碎。意大利頂級古琴的用料很厚重,這樣的琴經久耐用,并且隨著演奏家的使用,木頭的共鳴性能越來越好,聲音品質越來越高。現代制琴師不是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好材料,而是缺乏正確的制琴理念和等待的耐心。
三百年前的意大利制琴大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們走進樹林,僅依靠聽覺和觸覺,便知道哪塊木頭能做小提琴。他們記得每一塊木頭的特性,每一刀下去的感覺,每一張面板的弧度、每一種油漆的特性,每一個模具的尺寸,每一把小提琴的聲音特性,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地追求最高品質。
萊奧哈德認為,現代技術要面向未來,而制琴工藝則要面對過去。現代人制作的小提琴有可能達到古代大師的水平,但這需要制琴師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也需要時間去證明。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