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必須摒棄光靠鋪攤子、盲目投資擴大產能的發展模式,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得到市場認可,并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以“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恒力集團在這方面已經嘗到了甜頭。日前,記者前往該企業一探究竟。
纖維越細,織成的面料手感越柔順。超細旦滌綸長絲是高檔服裝、家紡、汽車內飾的急需面料,此前完全依賴進口。為了打破這一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恒力集團聯合國內外專家,經過多年攻關,將單絲纖度做到0.3旦,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1/20,超細纖維可拉伸9000米而不斷裂。
創新讓恒力嘗到了甜頭。2011年,恒力集團產品差別化率達到80%以上,先后承擔了國家、省級以及行業協會的重大科技項目10余項,獲得各類產品專利80余項。2011年,恒力集團40%的銷售收入由新產品貢獻。“國際需求總量雖然減少,但恒力去年出口額卻增長了20%,今年有望增長30%。”
創新要舍得投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恒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有個“貓蛇論”––寒冬里要做煨灶取暖的貓,一旦氣候轉暖馬上就能上樹,而不是做冬眠的蛇。但要反應敏銳,就需要創新。
恒力集團副總經理王山水是2003年加入恒力集團的。當時恒力集團要生產一種新產品,但找不到好的原材料。陳建華對王山水說:“國內市場很大,但卻找不到好絲。”而國外的原材料價格非常高。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恒力集團決定自己開發原材料。
在王山水的記憶里,恒力集團用于創新的錢很難計算。“只要提出研發新技術、新產品,董事長總是大筆一揮表示同意,以致連我這個主管技術開發的副總經理都不知道每年的研發投入到底有多少。”而陳建華的說法是,2011年公司用于研發的投入大約占銷售額的3%。根據恒力集團提供的資料,該集團去年的銷售收入為520億元,用于研發的資金大約有15.6億元。
人才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目前,恒力集團擁有技術人員4200多人,并從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引進技術專家50名組成國際研發團隊,為企業進行高端差別化產品的研發提供了人才保障。
創新需要寬容和支持
但創新遠遠不是投點錢那么簡單的事。2004年,恒力集團開發的第一個新產品是一種超細纖維。“當時,集團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都對這個研發表示懷疑。” 王山水說,研發過程中,生產不正常,老出廢絲,車間主任撐不住了,要求停止這個研發。王山水對車間主任下了死命令:“就是董事長要停,你也不能停。”因為他知道,董事長不會對研發喊停,而且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自主研發產品,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新產品生產出來了,但市場反應很慘淡,200噸產品一年多才賣完。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年。到了第三年,市場上對這種產品的需求猛增,恒力集團一個月就要供應200噸以上。陳建華說:“前幾年做什么都能賺錢,這個時候體現不出你的優勢,但到了年景不好的時候,你有領先的技術和產品,這時就能體現你的優勢了。”
陳建華說,創新是迷宮。他解釋說:“創新要鉆得進,走得出,要進行前瞻性科學分析,又要以市場預測為指導,因為你不知道一些先進技術能不能研發,研發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有沒有市場。”對于企業來說,創新很重要,但如何創新,創什么新,是迷惑的。
創新,總有一個培育、生長和成熟期,而要走完這個過程,至少需要3年時間。“在培育期是最容易失敗的,因為大家懷疑你,你也會懷疑自己。”但在恒力,沒有失敗的研發。陳建華說:“即使那些投入巨資研發的新技術、新產品未能獲得市場認可,恒力集團也把這樣的技術、產品當作技術儲備保留著。而且對未獲市場認可的研發項目,恒力集團不會責怪研發人員,僅僅是少發點獎金而已。”
正是這樣的寬容和支持,創新才會在恒力集團生根發芽,并成為企業的價值觀。陳建華說:“未來4年,集團要再引進50名外籍工程師,研發投入比例提高到5%,保持全球紡織行業的領跑優勢。”他表示,未來兩年內,恒力集團在建項目將全部投產,總銷售收入可以超過1000億元,2015年將達到1700億元,躋身世界500強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