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化纖產品的未來將呈現什么樣的產品結構形態,推進化纖產品結構調整的思路是什么?
端小平: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是轉變行業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到2015年,化纖差別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檔面料及制品用化纖自給率達到85%;產業用化纖比例達29%;以彌補棉花不足為主要目標的高仿真、超仿真纖維占化纖總產量的15%。
“十二五”期間,化纖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一是推進量大面廣的常規纖維的優質化,重點向深度差別化、高端功能性及多功能復合等方向發展;二是加快高仿棉纖維的發展,但仿棉不僅僅涉及到纖維,還需要下游織造、染整、服裝等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因此要規范開展產業鏈合作開發,不斷提升仿棉的技術水平,滿足終端市場需要;三是加快各類功能性纖維和高性能纖維的發展,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和應用水平,滿足快速增長的產業用領域的需求,有效提升產業用化纖比例。
記者:高新技術纖維發展呈現什么樣的趨勢?
端小平:“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性能纖維發展明顯加快,勢頭良好,產業化、國產化技術實現突破,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相關工藝技術、配套裝備、產品應用、標準法規等取得了較好進展。現在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初上水平,初步滿足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品種能力看,我國主要高性能纖維品種發展都在加快,當前品種覆蓋面寬,比美國還全,已位居世界第一,總產能也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成為世界重要的高性能纖維生產大國。從技術水平看,重點品種都進步很快,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快速縮短,基本用了5年的時間縮短了與發達國家25~30年的差距。目前部分品種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綸1313、連續玄武巖、聚苯硫醚已實現了工業化生產,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中等以上水平。部分品種如高性能碳纖維、芳綸1414、高性能玄武巖纖維等正處于中試攻關到產業化階段。
“十二五”期間,加快高性能纖維發展,不僅是化纖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更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規劃》提出,到2015年國內高性能纖維總產能達到16萬噸,高性能纖維行業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一是需要強化高性能纖維產業的總體布局和規劃引導,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和盲目發展。二是推動技術創新合作,強化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推動行業上規模、上水平,要針對不同品種的技術進展程度有所側重;整合國內優勢資源,加強技術創新合作。三是加快制定相關產品標準,強化質量檢測認證等,加強市場秩序規范,推動下游應用開發,培育和維護國內重點領域的市場增長。
記者:化纖產業在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方面將進行哪些努力?
端小平:《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了化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2015年循環利用規模達到700萬噸,逐步建立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化纖行業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十二五”期間發展重點:一是加快再生聚酯滌綸技術和品種開發,加快再生利用成套技術裝備集成開發,優化技術工藝,提升纖維性能;二是推動循環再生利用技術發展,特別是加快純滌綸服裝和制品的化學法回收利用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發,盡快實現產業化,完成2015年回收利用100萬噸產能的目標;三是完善和提升化纖行業循環經濟發展聯盟,重點解決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以及共性技術、關鍵裝備等研發和應用;四是著力推動行業節能減排,重點推進節能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碳足跡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