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明透露,事故發生時,因正處于上班時間,當時共有10余名工人在車間內操室工作,其中一人輕微傷(劃傷),并已送往滄州市人民醫院救治。目前,事故處理得當,裝置得到了安全控制。該事故未造成環境污染,事故詳細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據悉,丙烯常溫下為無色、無臭、稍帶有甜味的氣體。丙烯易燃,爆炸極限為2%~11%。不溶于水,溶于有機溶劑,是一種低毒類物質。丙烯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產丙烯腈、異丙烯、丙酮和環氧丙烷等。
劉尚明表示,滄州煉油廠已連續八年沒有出現一起事故。2003年11月12日,中石化滄州煉油廠也曾發生一起爆炸事故,當時造成3人死亡,3人受傷。此后,滄州大煉廠在巡檢管理中推廣一種名為“問題管理法”的管理模式,以盡量消除安全隱患,確保裝置“安穩長滿優”運行。“問題管理法”,就是職工在巡檢中發現裝置運行中存在問題后,將“問題”分門別類填寫到《班組巡檢發現問題》登記表上,車間管理人員按照責任分工,每天都要查看記錄,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處理和反饋,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對發現問題的職工,企業還根據問題的程度給予不同的獎勵。
管理機制遭質疑
卓創資訊分析師認為,聚丙烯車間丙烯爆炸,滄州煉油廠煉油裝置應該暫時沒有損害,不會影響其原油加工量。
不過,近年來,中石化系統已發生多起爆炸事件。去年5月,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中石化廣州分公司203號汽油罐罐頂呼吸閥著火爆炸,導致3名施工人員受傷;7月,中石化濟青輸氣管線天然氣泄漏引發起火事故;9月,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中石化高橋煉油廠發生爆炸并引發火災,而該廠2010年也曾發生爆炸起火事故。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分析師稱,這反映出中石化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管理機制存在問題;一是煉油設備陳舊,該淘汰不淘汰,安全隱患必然大。
最近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報告稱,中石化所屬勝利油田、金陵分公司、鎮海分公司、管道儲運分公司等單位的部分油氣運輸管道老化,存在安全隱患,其中20年以上的管道總長度為2429.29公里,最長的達37年。審計指出后,中石化正分期對使用年限較長的原油管道進行排查整改,制訂下發了原油長輸管道檢測管理規定等制度,規范原油長輸管道檢測工作。
上述分析師說,實際上,中石化內部存在管理不嚴格,無論是煉廠檢修還是操作,老是存在一些疏漏。梳理齊魯、大連以及華東地區的煉廠所出的事故發現,無不是不按規范、違章作業產生。
不過,在抓安全生產上,中石化出臺過十大安全禁令,違者予以開除并解除勞動合同,并有成體系、完整的安全規章制度。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多數企業各種的規定和禁令都比較齊全,就看執行力和遵守程度,以及相關領導和企業一把手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