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諾維信山東創新與發展中心正式成立,這是來自丹麥的這家生物技術企業在中國繼北京、天津、蘇州、廣州等地先后投資設立生產基地和分公司之后的又一戰略布局。
諾維信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進入中國,在北京設立的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是中國第一家由外資投資建立的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許可證顯示“001”號。
盡管早早進入中國,這家公司卻鮮為公眾所知,然而它的酶制劑產品早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的這些酶制劑產品正在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助力紡織業節能減排
酶,對人們來說其實并不陌生。簡單地講,酶是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其復合體,屬于生物催化劑。
沒有酶的參與,新陳代謝只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進行,生命活動根本無法維持。例如食物必須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過腸壁,被組織吸收和利用。
諾維信所做的正是利用生物技術研發和工業化生產各類酶制劑,應用于紡織、食品、生物質能源等各個方面。它們不但在生物質能源等新興領域發揮作用,并且有助于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
以紡織行業為例,據諾維信中國政府事務和公共關系總監何育萍向記者介紹:“在傳統工藝當中,紡織行業要經過拋光、漂白等多道流程,如果使用酶制劑就可以縮短工藝流程。”
丹麥時裝研究院首席執行官Eva Kruse表示,服裝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就環境影響而言,它僅次于石油行業。
據統計,每年全球各地要生產出大約900萬噸針織品。采用酶制劑后,每生產1噸針織品可減排1~1.3噸二氧化碳,每年可減排900萬噸相當于400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總量。
紡織業還需要耗用大量的水。酶制劑能夠加快工藝流程,縮短生產周期,一次完成更多工序。數據顯示,采用酶制劑后,紡織廠每生產1噸針織品可節省7萬升水,相當于每件T恤衫節約20升水耗。
此外,何育萍表示,酶制劑還可以提高紡織產品的質量,比如,不少織物容易“起球”,而利用纖維素酶對織物進行“生物拋光”之后,織物表面凸出的毛羽便被分解掉了。
推廣新型酶制劑
溢達集團是國際高檔襯衫的生產商,諾維信紡織工業酶制劑在溢達集團得到成功應用。生命周期評估報告顯示,相比常規加工方案,僅漂洗就可在生產1噸針織面料的同時實現節省用水30立方米。
同樣眼光長遠、愿意嘗試新事物的還有深圳新龍亞麻漂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周連亞:“在短期內,紡織行業可能賺錢,但是產量的增加必定會加劇環境負擔。”
上述企業都是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為了保持領先也愿意勇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