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機械加工門類很多,由于纖維原料不同,其加工工藝和使用的技術裝備也不一樣。
天然纖維中的棉、毛纖維,苧麻、亞麻、劍麻、黃麻、大麻纖維在加工過程中,絕大部分工藝、工序,都要經過混合、清理除雜、粗梳、精梳、并條、粗紡、精紡而形成紗線。天然纖維中的蠶繭、絹絲纖維加工,也需要通過繅絲、絡絲、并絲、拈絲或小切、梳理等多種機械加工而形成廠絲,再織成綢緞。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問世之后,有些產品可以直接通過機織或針織制成成品,有些還可以與天然纖維混紡、交織再制成纖維制品。這里都有相應的、不同而成套的機械設備。
纖維紡成紗之后可以進行機織,也可以進行針織。由于原料不同,采用工藝和設備也不相同,都需要通過絡筒、并紗、捻線和整經、漿紗,然后去織造,形成織物之后,再經過檢驗、修理而形成織物。就一種織機而言,有無梭織機和有梭織機之分,就無梭織機而言,又有劍桿、噴氣、噴水、片梭等不同送緯方式的無梭織機,其他不同工序、不同品種,用不同的成套工藝裝備。
纖維成紗之后,進行針織的也一樣,有通過經編的、緯編的,還有其他縫編的、鉤編的不同方式,制成不同織物,小的到襪子、手套,使用各自不同的工藝裝備,前后又必須配套。以纖維為原料的多種成網、成型的非織造布,包括熱熔、熱風、熱軋工藝,氣流成網工藝,水刺、針刺工藝等,都需要有不同的工藝技術裝備配套服務。以利用廢舊纖維和織物為原料,制成工業產品零部件和水利、建筑、保溫材料的生產,也同樣有一條切割、粉碎、梳理、氣流成網、烘干、壓制成型等專用設備形成的生產線。
纖維品種、規格和性能不同,加工工藝不同,但都得有成套的工藝技術裝備,才能實現最終價值。除了主機工藝技術裝備之外,還有許多種輔機為其配套服務。不要小看纖維、紗支和線,它們的品質既有不同的產品標準,而且還要有許多種檢測儀器進行測試,得出科學圖像與數據。纖維加工處于多幾臺、連續化生產,除了單機的電氣控制以外,還有前后連接的電氣控制以及工作現場的群控、指令裝置相匹配,可以說是一個現代化的系統工程。
纖維生產機械、纖維加工機械都屬機械工業,但它與通用的機械工業既有鑄冶、精密加工的共用技術,又有自己的專有技術,特別是高速運轉技術和熱處理、表面處理技術,都各具特性。同屬高速運轉技術,它與行走機械的高速又有差異,織造設備不僅有前后左右、高速協調轉動配合,同時還有上下交叉運動的協調配合,最終織造出高品質為準的織物。紡制出120支、300支的紗線談何容易,織造和制出上萬元一套的西服又談何容易,所以,沒有精密的工藝與裝備是不行的。有一位機械系統的高層領導,聽了我的介紹和匯報之后說:“一臺60錠的自動絡筒機好比一排60個機器人在同時工作,高速噴氣織機實際是空氣動力學的實踐。”
科技在發展,形勢在變化,不創新而停滯不前的將被淘汰,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給量大面廣的纖維加工機械提出了新的壓力和動力,在新的形勢逼迫下,既要做好新產品的研發,更重要的還要做好傳統產品的改進提高。如何圍繞節能、減排、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特別是纖維拉細、拉長、分絲后的細旦絲、超細旦絲和新型纖維的不斷問世,同時又要實現綠色生產、精品生產等方面,都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