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8日,由教育部聯合20多家國家部委、政府機構、行業協會等共同主辦的“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高職組“朗盛杯”化工生產技術賽項在江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本屆大賽的化工生產技術賽項專用設備由中控提供。
中控集團始創于1993年,是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涉及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公用工程信息化、裝備工業自動化等領域。作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中控集團一直傾力于高校合作,連續五年贊助院校舉辦技能大賽。中國集團的這一行為可被認為是一種產學研合作。
何謂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產學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斯坦福大學對師生創業和建立學術界與產業界合作的積極支持,創造了“硅谷”的經濟奇跡,使產學研合作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成為推動經濟和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最強勁的動力。
產學研的合作模式可謂多樣化,大致可分為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這里主要介紹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與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這兩種。
1、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
高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市場化的經營與生產不是高校的優勢,學校市場開發能力弱,校內企業資產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產學研有必要與校外企業結合。通過與高校合作,校外企業獲得了人才、成果與技術的有力支撐,提高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促進了企業的不斷發展與市場份額的拓寬。如今,多家企業采用這種形式進軍大學校區。文章開頭兩條中控集團新聞便是采用的這種模式。
例如:
(1)、中控過程控制實驗室在遼石化大學舉行揭牌儀式:5月30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洛陽工程有限公司-中控過程控制實驗室”揭牌儀式暨2011年度中控獎學金頒獎典禮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隆重舉行。沈輝代表中控致辭,對中控近年來校企合作開展情況作了總結匯報,表示中控將大力支持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實現“社會、學生、企業、學校”多贏格局。
(2)、中控投資浙大自動化實驗中心順利通過驗收:6月5日,浙江省教育廳在浙江大學組織召開浙江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驗收評審會,驗收專家組、浙大控制系教職人員等共12人參加會議。由中控集團捐資共建的浙江大學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項目,以優異成績通過驗收,得到驗收專家組高度評價。浙大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的順利驗收,標志著中控集團與浙大控制系的合作迎來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3)、中控集團攜手浙大機器人足球大賽獲亞軍:6月18日~24日,第十六屆RoboCup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在墨西哥舉行。由中控集團旗下國自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韋韌和吳永海博士帶隊的浙江大學ZJUNLICT小型足球隊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殺入小型組決賽,以微弱劣勢奪得亞軍獎杯。ZJUNLICT隊在比賽中體現出的技術先進性得到了包括冠軍隊在內的廣泛認可,獲得最佳技術獎。
該模式的特點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單個項目或成果為主,優勢互補明顯,主要側重一次性操作,技術轉讓、項目轉讓、服務咨詢、人員培訓是其主要形式,轉讓或項目履行完成,合作終止,學校無須再投資,不承擔什么風險。
2、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
由于目前幾種合作主體都是直接利益方,在合作的整個過程中,有的分歧難以消除,如技術成果的成熟度問題、資金投入是否到位、產品開發與市場進入是否有效、權益與利益的擁有與分配標準等。另外,經常因為信息交流渠道不暢導致校方成果價值與企業方的市場機會流失。于是,近年出現了以中介機構為紐帶的合作模式。中介機構有政府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校產業推廣服務中心、社會科技推廣服務機構以及一些媒體附屬的科技成果傳播機構等。
(1)、北建工走進時代致力產學研合作:2012年5月30日,時代集團人力資源部組織召開了一次產學研專場對接會,北京建工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系的老師一行6人由其副院長帶隊來到時代集團,與之峰、股份兩個產業的研發副總裁進行了產學研合作的討論與交流。會上,人力資源總監鄭榮首先介紹了時代集團整體情況和發展歷程,其后是產業的研發情況的具體內容,之峰副總裁楊長江介紹了儀器產業的主要產品情況和研發方向,會議在愉快暢談、期待更進一步合作的氛圍中結束,雙方一致認為,在專向人才培養、項目合作方面均找到了對接合作的空間。
該模式的優點是能廣泛收集產學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傳播信息,主動牽線搭橋,以中介人的身份協調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種形式的擔保,負責信息真實性的調查與利益分割等,可潛意識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風險程度,促進合作成功。
產學研合作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作為推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然而在多年的產學研合作實踐摸索過程中,一些關乎產學研合作向縱深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如何定位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更好地激發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又保證風險利益的主體企業肯投入、樂于投入,從而形成產學研合作鏈條的良性循環?政府、企業、高校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隨著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決定性作用的不斷擴大,通過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將高校創造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美國奧斯汀大學校長福克納在今年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就表示,“大學要服務于地方經濟,幫助所在地區解決社會問題也是大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大學必須研究當地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方面,這些情況既緊迫又容易察覺,把好脈方能更貼切地為地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