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掌控中聯煤
中聯煤作為唯一的國家級煤層氣專業公司,為何始終沒能獨立發展壯大,以致被迫依靠外援?在張抗看來,中聯煤建立、發展、掙扎的過程,正是一部中國煤層氣的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完成煤層氣產業化革命,中國在1994年成立了煤層氣信息項目組,開始吸收引進美國技術。
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煤炭部、地質部和石油部三部門聯合籌資1億元組建中聯煤,煤層氣對外合作專營權為中聯煤獨有。
為防止一家獨大,上述三部委各享有三分之一股權,但由于三方在發展目標上并不完全一致,導致互相掣肘,內耗嚴重,均分股權在后來成為阻礙中聯煤發展的絆腳石。
中石油原資源局局長查全衡稱,均分股權的機制不少見,但普遍存在決策權難以集中的問題,“結局往往是三個和尚沒水吃”。
掣肘之下,各大股東對中聯煤的“雞肋”感逐漸增強,加之煤層氣前期投資大,效益短期難以實現。1999年,地質部首先將持有股份等額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和中石油,此后中煤集團和中石油雙方各持一半股份,分歧依舊存在。
中煤集團一位高層向記者表示,中煤集團沒有風險勘探資金,所以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如中石油,煤層氣在當時尚屬勘探初期,自然不愿涉險投入巨資,由此中石油和中煤集團也摩擦不斷。
2002年,中聯煤累計投入煤層氣勘探資金7.3億元,其中外方投入5.8億元,中聯煤自營項目投入僅1.5億元。
張抗介紹,2009年,中石油帶著一半的區塊和開發隊伍退出中聯煤,國資委同意將中石油所持股權轉讓給中煤集團。“中聯煤由此幾乎剩下了一個空架子,日子很難過。”張抗回憶說。
中聯煤發展受阻,除了公司股權制衡掣肘外,還與早期政策扶持力度有限與投資不足有關。廣發證券7月26日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1月,中國累計投入地面煤層氣勘探的資金僅為4億-5億元,每年撥給中聯煤的地質勘查費累計約2億元。
與此同時,有了區塊和團隊的中石油自起爐灶,于2008年成立中石油煤層氣公司,對中聯煤形成強大競爭壓力——盡管中聯煤在2009年的勘探投入累計已達48億元,但中石油煤層氣公司僅2009年當年投入即達30億元。
數據顯示,2009年,中聯煤的煤層氣產量為1.43億立方米,2010年產量2.5億立方米,增長率85.9%,是當年產量增長最快的能源企業。2011年,中聯煤產量達到3.56億立方米,增長率接近70%。但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產量基數過低是中聯煤年增長率高的重要原因。
中石油后,煤層氣公司因為投資充裕,并握有從中聯煤分得的優質資源和人才技術,崛起迅速,很快就超越了中聯煤。
廣發證券報告指出,2010年,中石油的煤層氣日產量已達到84萬立方米,總產量占到全國煤層氣產量的19.6%,而中聯煤的日產氣量為38萬立方米,總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8.9%。
另外,中石油在探明儲量和可采儲量方面,都將中聯煤遠遠甩在后面。截至2010年,中石油探明儲量的區域為1905.78平方公里,中聯煤為402.18平方公里,可采儲量分布區為990.11平方公里,中聯煤為218.38平方公里。
并非一勞永逸
2010年底中海油入股中聯煤后,沿襲了以往的合作模式,中海油與中煤集團平分中聯煤股份,中聯煤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仍由兩家公司分別派任,董事長、總經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定期輪換。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聯煤近兩年仍然作為不大。
8月6日公布的新協議能否讓中海油避免重蹈中石油覆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這顯然不是一份讓中海油一勞永逸的協議。
“相互扯皮的局面還會重現!辈槿庹f。中聯煤一位中層人士也對雙方合作前景不樂觀。
中石油煤層氣公司總地質師李景明告訴記者,中海油在最初入股中聯煤時對此頗有顧慮,中煤集團不愿出讓股份,而中海油迫切需要“上岸”,彼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便提出作業者由中海油承擔,“中海油的話語權無形中被提高了”,他說,中聯煤的許多其他區塊也都由中海油出任作業者。
中海油除了寄望開發煤層氣增加“資源量”,還希望借助中聯煤是國家唯一專業煤層氣公司的優勢,加強行業質量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訂,中海油在注資中聯煤前,已開始積累煤層氣技術和人才,并積極參與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等科技項目,“沁南煤層氣開發利用高技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