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原料供應減少外,我國氯化法鈦白粉產能的擴張也是對國外礦種依賴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了解,目前國內氯化法鈦白粉在建項目有5個,其中錦州鈦業3萬噸/年、攀鋼鈦業10萬噸/年、云南新立6萬噸/年、河南興茂鈦業6萬噸/年、河南萬基10萬噸/年,總產能為35萬噸/年。國家發改委去年發布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明確將氯化法鈦白粉項目列入鼓勵類。
據了解,氯化法鈦白粉是以金紅石或高鈦渣為原料,對原料的要求高。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鈦渣生產能力在300萬噸/年以上,主要的供應商是國外企業;人造金紅石的生產能力為100萬噸/年,供應商也主要集中在國外企業。而國內電爐冶煉高鈦渣的生產能力較低,總共約有40000噸/年,高鈦渣冶煉電爐多為小爐子。國內適合氯化法鈦白粉生產的金紅石、優質高鈦渣經多年的攻關和研發,尚沒有形成實際生產能力,還不能為氯化法工藝規;定生產提供原料。
自今年開始,對鈦白粉生產原料鈦精礦和高鈦渣的進口依賴,尤其是對氯化法工藝的氯化渣的進口依賴,將成為影響我國鈦白粉產業穩定健康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調整原料結構是正道
積極尋求國外優勢資源、利用技術創新提高國內資源利用水平成為當前國內鈦白粉企業破解原材料瓶頸的主要路徑。
專家表示,越南禁止出口鈦礦對中國鈦白粉企業只會存在階段性的影響。鈦礦資源的緊缺、鈦礦價格的上漲、選礦技術的進步、鈦白粉生產技術的提高,都會直接或間接推動企業充分利用原來開采或選礦成本高、不具使用價值的鈦礦資源。同時,面對鈦礦漲價的壓力、國外鈦白粉企業不斷提價的誘惑以及下游應用企業反對的矛盾激化,鈦白粉企業應該聯合起來,以消化成本、合理利潤為原則,不受短期暴利的誘惑,從生存計、從長遠計、從穩健發展計,與下游企業共謀發展,如此才有利于我國鈦白粉企業的健康發展。
長期致力于研究濕法冶金清潔生產技術的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研究員齊濤表示,現在40%的鈦礦要進口,過幾年可能增長到60%-70%,迫切要求鈦白粉行業調整原料結構。齊濤認為,鈦白粉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是高技術、大產業,爭取鈦礦資源是尋求優勢發展的前提,不能走鋼鐵的路子,要找到再生資源。我國鈦資源占世界40%,但每年仍然有一半依賴進口,原因在于現有的技術是以鈦鐵礦為主,而我國的優勢資源——釩鈦鐵礦的利用技術還沒有全面推廣。
此外,國內鈦白粉企業應依托技術、資金優勢到越南建設鈦白粉項目。中國的資源越來越少,相關企業要想擴大規模就要考慮是繼續在國內發展,還是到資源更加豐富的國外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