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化工大學承擔的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創新團隊項目“新型精細化學品超重力法制備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組織的課題驗收。
該課題以解決化工領域“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為突破口,選擇國家急需發展的基礎化工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為應用對象,圍繞化工材料產品制備工程,在超重力制備基礎理論、新工藝、新技術和產業化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重力法制備技術體系。通過建立分子混合反應工程理論模型和超重力裝備設計方法,開發了超重力強化反應、結晶和分離過程的新工藝及裝備,構建了超重力法制備高性能納微化結構藥物顆粒與納米材料、超重力反應強化和超重力分離強化的三大技術平臺。
該課題針對傳統藥物顆粒大、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工業難題,創制了超重力法制備納微結構藥物顆粒的新技術,研制出以平均粒徑25nm的保肝藥水飛薊賓為代表的幾十種納微結構藥物顆粒產品,與原藥物顆粒相比,藥物溶出速率顯著提高,呈現出突出的納微化效應。該課題攻克了工業化放大關鍵技術,建成了5噸/年超重力法制備降血脂藥非諾貝特納微顆粒、40噸/年超重力法制備頭孢呋辛酯納微顆粒中試示范線和5000噸/年維生素A納微顆粒產品超重力示范線,與傳統工藝相比,乳化過程節能70%,原料單耗降低7%,產品有效含量提高一倍,產品品質優于現有裝置,實現了連續穩定生產和節能降耗。在11萬噸/年已內酰胺超重力伯克曼重排反應生產線及100萬噸/年異氰酸酯(MDI)超重力縮合反應生產線上,實現了長周期達標穩定運行,為推動我國化工材料的產業升級、節能減排和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
課題執行期內,團隊引進了海外“千人計劃”教授1名,優秀青年人才3名,新增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形成了一支由24人組成的長期穩定的科研團隊(全部具有高級職稱,其中正高16人),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之一,組建了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完善了基地建設,增強了國際影響力;團隊先后承擔和完成了863計劃團隊項目、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幾十項;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