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質而堅固的設計是當前汽車發展的核心,汽車駛入“塑料時代”已然成為一種趨勢。更炫的是,最新的塑料板材可實現汽車從骨架到面板的全身塑料化。
業內認為,開上“全塑料”汽車不僅需要廠商耗資投入,還需要政策法規的大力支持,否則很難落地開花,或會陷入像新能源車“跑不動”的尷尬局面。
“三明治”讓汽車輕盈多變
德國拜耳材料科技近日公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發成果—A級表面的復合材料,它整個結構就像“三明治”一樣,從玻璃纖維增強型聚碳酸酯基體材料到聚氨酯泡沫內芯,再到采用聚氨酯原料制成的雙組分外飾涂層體系。這樣的一種設計不僅可以使車身更輕,而且可以保持車內溫度,與外界絕緣,有效減少空調系統壓力,對節能環保起到非常大的貢獻。
拜耳材料科技亞太區乘用車市場經理關鍵告訴記者,如果汽車廠商愿意,這一材料可以直接從天窗一路延伸到后掀背門,把許多獨立組裝的金屬部件融合在一起,在需要的地方增加強度,在不需要的地方減少材料降低重量,大大降低傳統金屬材料裝配的成本。另外,這種“三明治”結構還能大幅提高抗沖擊性能,且價格上比碳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要低很多。
新技術何時飛入尋常百姓家?
“它從研發到小批量生產再到讓老百姓買得起、開得上,除了技術進一步提升外,還需要汽車廠家的投入生產,以及消費政策鼓勵和法規約束的共同推進。”關鍵說。
汽車專家賈新光也表示,目前,車企都在研發各種新技術,但主要還集中在配件和內飾上,要想整車都使用這種新型材料還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例如開發出更好的系統來處理原料,降低成本,以及供應鏈如何更好地互相合作等。
另外,雖然電動汽車對輕量化的要求遠遠高于傳統汽車,高性能材料的提升可以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但是記者采訪發現,這一市場前景并不那么樂觀。
“例如在純電動汽車方面,自2009年國家出臺鼓勵私人購買純電動汽車試點政策以來,時至今日,6個試點城市中仍有部分沒有推出地方實施細則,國家試點的補貼政策無法實施。”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楊昭說。
事實上,從環保角度而言,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還與政府部門建立跨部協調機制,加快制訂配套政策措施有關。專家認為,有約束力才會有動力,才能倒逼“零排放”的電動汽車“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