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近室溫超低場核磁共振譜儀研制成功
2013-1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核磁共振 譜儀 超低場 近室溫
核磁共振是檢查身體的“利器”,但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入內”——這是因為核磁共振的高磁場可能導致心臟起搏器的損壞。但我國科學家日前研制成功的超低場核磁共振譜儀,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解除這項“禁令”。
這臺儀器是由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超靈敏磁共振研究組研制成功的,是我國首臺近室溫(40攝氏度)的超低場核磁共振譜儀。這種儀器不但可用來研究物質分子在地磁場等自然條件下的結構信息與動力學,還能直接探測鐵磁性物質如氧化鐵磁納米粒子等樣品,有望在生物、醫學等領域發揮作用。
核磁共振是一種探測物質分子結構和動力學的技術,探測到的信息則要用磁共振成像來還原,這就需要核磁共振譜儀。傳統的核磁共振技術采用射頻感應線圈來探測磁共振信號,為了獲得更高的信號靈敏度,大多數商用核磁共振譜儀都在向高磁場發展。但是,高磁場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不能用于心臟起搏器等體內植入器件;再比如,我們身處的地球磁場是弱磁場,這就讓傳統的核磁共振譜儀面對處于自然環境中的化學樣品和生物組織往往“束手無策”,難以獲得可用的信號。
超低場核磁共振譜儀就是一種可以探測極弱磁場下磁共振信號的儀器。該研究組劉國賓博士利用高靈敏原子磁力計替代傳統的射頻線圈,從而能通過光學技術探測到極弱磁場下的磁共振信號。這種儀器既能在自然條件下保持靈敏性,也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時,它對造影劑的探測精度很高,因此在醫學、生物等領域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責任編輯: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