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緊張的中東局勢,原油價格在7月份和8月份出現瘋狂上漲,至9月份一度瘋漲至年內高點。然而,在9月初觸及高點之后,隨著中東局勢的緩解以及原油產量的回升,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原油價格再次跌至數月來的最低點。
截至11月5日,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和北海布倫特原油跌幅均達到10%。其中,WTI價格則從9月初的108美元高點跌至94美元,跌幅達到13%;布倫特原油也從前期高點的117美元跌至106美元,跌幅接近10%,且均連續數周下跌,二者價差再次突破10美元。
WTI原油價格的下滑與美國頁巖氣的大規模開采密切相關。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今年10月份報告曾估計,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理由在于,今年9月,美國日均石油消費與國內產量差額為624萬桶/日,中國的差額為630萬桶/日。
不僅如此,國際能源署(IEA)同樣預計,得益于頁巖油產量大增,到明年第二季度,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外國家中最大的產油國。且IEA預計,因美國油氣產量提升以及能源效率提高,到2020年底美國石油進口可比兩年前水準下降一半,這無疑進一步打壓了長期原油價格。
庫存的增加也是施壓WTI原油的重要力量。EIA本月初數據顯示,美國10月24日當周原油庫存增加410萬桶,至3.8387億桶,預估為增加220萬桶,庫存是6月來最高水平。
產量和庫存增加以及需求下滑使中長期原油價格的前景看起來似乎并不樂觀。EIA本月初報告還指出,9月和10月全球石油平均需求較前兩個月降低50萬桶/日。
全球最大石油交易商瑞士維多公司(Vitol)首席執行官IanTaylor近日表示,如果利比亞石油生產恢復,西方放寬對伊朗的制裁,原油價格每桶下跌可能會最高達到15美元,這將迫使美國等一些耗資多的石油項目停產。
曾因戰爭受到影響的伊拉克原油產量也在不斷恢復,今年10月,伊拉克日產油量增加30萬桶至310萬桶,且隨著維修保養逐步減少,伊拉克石油庫存正在回升。摩根士丹利大宗商品團隊預計,只有利比亞的產量依然不穩定,其他美國以外地區的供應形勢都表明,石油供應增加近在眼前。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本周一預計,非OPEC原油供應還將加速上漲,明年全球原油市場仍將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因此下調2014年布倫特和美國原油價格預期。
事實上,隨著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結束,除了原油之外,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以銅為代表的基本金屬均難以獲得持續的漲勢,因投資需求放緩,黃金價格較年初下跌幅度超過20%,而LME銅價跌幅同樣超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