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的生產規模、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2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乙烯新增產能140萬噸/年,總產能達1709.5萬噸/年,比2011年增長6.3%,位居世界第二位。
根據國家發改委2011年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規定,所有規劃和新建乙烯裝置規模應達到100萬噸/年,新建煤基烯烴MTO裝置規模需在50萬噸/年以上。目前國內在建、新建的石腦油裂解裝置項目規模均在80萬噸/年或以上,我國步入了大乙烯時代。
建設大型化裝置、發展規模經濟,是國內外乙烯工業實現低成本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00萬噸/年乙烯與50萬噸/年乙烯裝置相比較,噸成本可降低約25%。2012年,我國乙烯裝置平均規模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批新建和改擴建乙烯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其中,大慶石化120萬噸/年乙烯改擴建工程和撫順石化80萬噸/年乙烯裝置,均實現一次開車成功,四川、武漢等地的煤制烯烴項目正在推進中。
從分布區域上看,我國已基本形成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乙烯產業聚集區,乙烯產能分別占全國總產能的26%、29%和13%。為適應中西部地區石化產品需求的增長,在新疆、甘肅、四川等中西部地區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一些大型乙烯生產基地。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乙烯工業又呈現出從沿海向內地輻射的趨勢。
根據國家《乙烯行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長三角地區將以上海、南京、浙江鎮海為中心,形成3個至4個產能超過200萬噸/年的乙烯生產基地;珠三角將重點發展下游的優勢產品和特色、高附加值的衍生產品;環渤海將以京津唐及撫順為中心布局大型乙烯裝置;中西部地區依托大型煉油項目形成4個乙烯基地。各大乙烯裝置建成后,我國乙烯工業的布局將更加優化。
從裝置國產化程度上看,乙烯生產工藝中所用的大型裂解爐、裂解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都已實行了國產化。2012年10月,大慶石化年產120萬噸乙烯改擴建工程龍頭項目已生產出合格產品,實現了國內大型乙烯技術工藝包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達到完全國產化的目標。在撫順石化大乙烯建設中,國產設備達到72%,實現了關鍵設備乙烯壓縮機組的國產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之一。
截至目前,中國石油擁有6家乙烯生產企業,共10套乙烯裝置,裝置平均規模51.7萬噸/年,全年產能517萬噸,占全國總產能的30%,比上一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
預計2013年我國乙烯產能將繼續大幅增加,裝置平均規模將進一步上升,西南及華中地區產能占比上升,乙烯布局繼續優化。《報告》預計,未來幾年我國乙烯產能仍將快速增長,到2015年將達到2700萬噸/年。我國乙烯工業將繼續優化原料結構和下游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裝置平均規模,搞好乙烯工業的合理布局,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程度;努力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由乙烯生產大國向乙烯生產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