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意味著一次性發泡餐具將在被禁14年后“合法”回歸。
盡管國家發改委對解禁令給出解釋,產業界也從科學的角度羅列了發泡餐具保溫、耐壓、重量輕以及便宜等優點,但爭議仍在持續發酵。
有關專家表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可降解,解禁后在廣泛使用中有可能再次帶來環境難題。
對于那些正是著眼于巨大環保市場預期而大舉投資可降解塑料生產的企業,對此又有什么想法?
杭州茂達 可降解產品壓力倍增 恐一朝回到14年前
對于“白色泡沫”的解禁,杭州茂達生化環境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郭先生表示“壓力山大”。
作為浙江省第一家有能力生產可降解塑料袋的企業,成立已經超過10年的“茂達”還未曾真正嘗過形勢大好的喜悅。
盡管“茂達”開足馬力每月生產能力達八九十噸,但市場對其需求每月只在40噸左右。其生產的可降解塑料袋有多種規格,賣給農貿市場的價格從0.025/只元到0.04元/只不等,而生產成本幾乎與市場價格持平。
“只有賣出的數量夠多,我們才有點錢賺。”郭先生告訴記者,市面上的普通產品價格和他們相比最少低30%: “拼價格,我們占不到任何優勢。”
因為主要生產原料為石油,國際油價的走勢對“茂達”產品價格起著決定性影響。郭先生坦言,油價超過100美元/桶,就很難賺錢。“前兩年油價漲到140美元/桶,我們每噸原料價格將近1.3至1.4萬元,完全沒利潤可言。”與之相對應的是,靠回收廢料維持生產的小企業、小作坊,每噸原料只要4000元到8000元。“沖擊力非常大。即便油價下跌,這個尾巴過長的降價過程中,下游生產企業也是受益甚微:往往還沒來得及感受跌價,原油價格又漲回去了。”他算過一筆賬,只有當原料價格在1萬元每噸時,他們才有機會和普通產品拼價格。
“我們的塑料袋100%都是新料,沒有味道,也很少有破損,而普通產品可能100個袋子里只有85到90個完好無缺。”郭先生說,若拋開價格因素,目前合作的四五十家農貿市場都更愿意購買“茂達”產品:“我們有售后服務,比如袋子放久了發生破損,茂達提供以新換舊,壞了的產品作為廢品銷毀。”
成立最初五年,茂達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好在后來抓住了幾個發展機遇,比如在杭州提倡廚房垃圾環保袋時拿到不少訂單,同時盡量減少人力成本,才慢慢扭轉形勢。”這兩年銷售情況又開始下滑,如今加上解禁令的沖擊,只怕日子更難過,會回到1999年禁令發布之前的狀態。”
嵊州華發 “綠色出口”不景氣 對行業未來仍看好
主要針對歐美市場、生產可降解塑料包裝制品的浙江嵊州華發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綠色環保路走得也不順暢。
西方經濟的持續低迷,讓“華發”總經理孫元正很是頭疼:“生產和銷售情況都不太好。”
“去年一年兩三千萬元的銷售額,只到高峰時期的一半,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孫元正認為價格是主導因素。
“華發”賣得最好的一款可降解環保包裝袋每只定價0.13元,市場上的普通產品則比前者低出30%-50%,差價最大時能達3倍之多。
孫元正表示前期研發投入大、原料成本高等因素,讓可降解包裝袋顯得“金貴”,“但其實都以幾乎不盈利的價格在賣,整體利潤很低。歐美、日本等國對生產環保產品的企業都有優惠政策和補貼,我們目前還沒有享受到。”
由于市場全在國外,孫元正說解禁令對“華發”造成的直接沖擊目前尚不明顯,但行業環境內外相似,都不太樂觀。但他對行業前景仍抱有信心:“環保是大勢所趨,畢竟關系到子孫后代。堅持吧。”
市場沖擊倒不大 環保理念易“受傷”
“難道要走老路?不可能再回去了吧?”臺州邦豐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云超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前景并不看好。不過,他也承認,這個解禁令從政策層面上對像他們這樣的環保塑料生產企業是一個負面信號,他擔心會給“邦豐”目前最頭疼的產品應用推廣問題上再多一層障礙。
趙云超投資創辦的邦豐塑料是一家專業利用二氧化碳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年產3萬噸二氧化碳基降解塑料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盡管擁有4項國家專利、被列入國家“863”計劃支撐項目,但這個高科技環保產品在應用推廣上并不盡如人意。
趙云超告訴記者,邦豐塑料和不可降解塑料相比,成本要貴一倍,所以一般應用在較高端領域,如奶制品包裝盒起保鮮作用的阻氧層,這是別的塑料代替不了的,目前都以進口為主,邦豐產品不僅可以完全替代進口,每噸還要便宜10000元。另外,醫療用的一次性手術包、床單等,目前國內多采用無紡布加不可降解塑料,作為醫療垃圾焚燒時非常難處理;而用可降解的邦豐塑料制成的一次性用品,就不存在這些污染問題。
“國內可降解塑料的用量非常之大,以浙江為例,僅醫療用品這塊就至少有10多億的市場。應用規模上去了,我們的成本、價格至少還可以再下降20%。可是都知道是好東西,就是推廣不開。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價格,而根子還在于觀念。”趙云超感嘆。
趙云超認為,政府應該花大力氣、實實在在去鼓勵、推動環保塑料的產業發展,消費者包括整個社會也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環保賬。“出臺這樣的解禁令,實在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