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長沙南郊公園的漫竹湖里都會發現一層綠色油狀的藍藻,這只是長沙多處水域彌漫藍藻的一個縮影。根據記者7月30日的探訪,今年的漫竹湖情況大有改觀,暫時沒有往年藍藻大面積爆發的預兆。
據南郊公園園林負責人介紹,從去年9月開始,他們在漫竹湖旁邊安置了處理器,進行了生態修復治水試點,通過高分子聚合生物材料,有效地控制了藍藻的爆發,“如果過了中秋國慶不再爆發藍藻,就證明今年情況比較好,也可以推廣介紹給別處。”該負責人說。
7月30日,記者看到有兩臺像冰箱一樣大小的機器被安裝在漫竹湖邊,正在進行不間斷循環處理工作。相比于去年同期已經出現的“藍藻油污”,眼前這一潭碧綠的湖水讓人感到舒心。
“去年的藍藻爆發非常嚴重。”南郊公園的相關負責人說,從2004年開始,漫竹湖里出現藍藻的身影,水循環不夠、內部消化不足、游客喂魚的飼料和雨水沖刷而來的落葉都導致了湖水的過度營養,且水泥板砌成的池塘又阻礙了其他生物的發展,這些都為藍藻大規模繁殖創造了條件。湖水中氮磷鉀的成分太高,致使藍藻爆發,這些對魚類的生存都產生了危害,藍藻還會使湖水變黑,影響公園的整個景觀效果。公園采用過一些物理和化學的方法:打撈,撒些藥劑、石灰粉,投放一些魚,但是效果都不太明顯。
去年9月份,南郊公園開展了生態修復治水試點,實施“水體生態修復系統技術”項目進行水體改良。湖邊冰箱一樣大小的機器稱為生態修復系統機器,進行抽水和放水,促進水循環。
據技術人員介紹,利用可完全降解高分子生物材料作為水體中微生物生長的碳源和能量來源,為本土水體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能量,加快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速度,消耗水體中過多的營養物質如氮、磷等,這些微生物進入更高級的生物鏈,最終被魚等生物當作食物,部分氮、磷等成為魚類肉體蛋白質,降低水體中的氮、磷濃度,從根本上去除了藻類生長的物質條件,從而起到生態修復水體的作用。該技術主要利用“除磷原理”、“食物鏈的去氮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去氮機理”等原理,具有成本低、低碳環保、無二次污染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