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和2010年全球經濟大衰退時,東南亞的增長機會仍未受干擾。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將融合成一個單一市場,到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AEC)會為處于增長之中的塑料和橡膠行業的公司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泰國,政府大力推動的生物塑料會使本國以及亞洲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都受益,Frost & Sullivan的新分析報告(亞太地區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戰略分析)預計,亞洲可生物再生材料市場在2018年前將以超過19%的速度增長。該公司稱,2011年,亞太市場的銷售收入為3610萬歐元,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1.3億歐元。
到2021年將泰國打造成地區生物塑料中心的倡議,始于2006年啟動的旨在推動該計劃的15年發展戰略。這很可能取得成功,因為該世界第三大生物塑料生產國(位于日本和中國之后)擁有所需的農業資源、基礎設施和政府平臺。
還取決于其生物基聚乳酸(PLA)的生產能力。泰國國家創新機構(NIA)和德國nova-Institut的報告稱,泰國PLA生產能力將從2011年的182,000噸/年增長到2020年的721,000噸/年。而亞洲PLA的生產能力預計將增長到350,000以上。但大多數產能將出口,因為國內需求量仍較小。
在2012,泰國最大的塑料制造商PTT Chemical Public公司收購了美國Natureworks公司(一家重要PLA生產商,占全球PLA生產量的85%)50%股份,在泰國由木薯和甘蔗生產Ingeo牌PLA。
對于東南亞其他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對生物材料的強力支持以及豐富的農業原料也將會推進這些國家強大的PLA的生產,因而到2020年,該地區將有可能會超過北美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