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美地區尤其是美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增長,對平抑國際油價起到了較大的穩定作用。2013年國際油價基本保持在前兩年的水平上。2013年WTI現貨均價為98美元/桶,較2012年上漲4%。新輸油管道的運營以及鐵路基礎設施的擴建緩解了之前運輸瓶頸對WTI構成的下行壓力。而反觀布倫特原油市場,2013年現貨價格為109美元/桶,較2012年下跌3%。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輕質原油產量增長減少了進口需求,從而提高了布倫特原油對全球市場的供應量。
原油供應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北美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漸成規模,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心正悄然從中東轉向西半球。西半球兩種關鍵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分別是美國的頁巖油氣和加拿大的油砂油。在常規石油產量達到瓶頸,并開始下降后,非常規石油填補了這一空缺,這將徹底改變石油市場的前景。
國際能源署表示,能源領域長期堅守的諸多信條正在被改寫。主要進口國正變為出口國,而長期被定位為主要能源出口的國家正在逐漸轉變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中心。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興起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正在改變我們對世界能源資源分布的認識。未來10年,隨著美國石油產量、加拿大油砂產量、巴西深海油田產量以及全球天然氣凝析液產量的增長,歐佩克在滿足世界石油需求方面的作用將有所下降。
北美供應量近年持續增長
國際能源署曾在一份有關世界頁巖油儲量的研究報告中提到,俄羅斯擁有750億桶在技術上可以被開采出來的頁巖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居第二和第三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分別擁有580億桶和320億桶技術上可采的頁巖油儲量。但目前僅有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實現了從頁巖地形中開采具有商業質量的石油和天然氣。
由于水平鉆探和壓裂技術的發展,美國原油產量于2010年開始恢復增長,且近年有加速增長的傾向。美國的原油進口量目前處在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對美國而言,這些新的石油資源極大地加強了國家的能源安全,美國周邊新石油資源的大量開采將使其能源供應體系更具彈性。國際能源署預測,美國將在2035年前穩步朝能源需求全部自給自足邁進。
除了頁巖油的貢獻外,加拿大油砂也對北美供應量的增長產生重要影響。在加拿大,油砂已從邊緣資源躍升為主要資源。加拿大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砂儲量,據估計可采量達3150億桶以上,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原油蘊藏量。不斷提高的油砂產油量加上其他渠道出產的石油,使加拿大石油總產量超過伊朗,位列沙特阿拉伯、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后,成為第五大產油國。加拿大國家能源委員會預測,如果市場能消化供應以及運輸能力能夠保證,那么2013—2035年期間,加拿大原油產量將增長60%。按假設的條件計算,加拿大原油產量將從2013年的366萬桶/天增至2035年的584萬桶/天。
整體來看,近兩年以來供需偏寬松的格局在2014年仍將延續。OPEC原油產量保持穩定,以北美為代表的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量也將大幅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需求增長變化不大,供應偏寬松的格局就會延續。而隨著美國原油運輸體系的進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區產量能更順暢地向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輸出,WTI相對于布倫特的成本優勢將得以體現。同時,地緣政治因素趨弱以及伊朗下半年可能重回國際原油市場,都將削弱布倫特油價上升的動力。因此,筆者預計,布倫特對WTI原油的溢價將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縮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