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教授申有青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顧臻團隊提出了讓納米藥物在腫瘤組織中主動滲透的新機制,有望解決納米藥物在實體瘤中滲透難的瓶頸問題,并用多種動物模型驗證了其在體內顯著的抑瘤效果。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
申有青等人利用腫瘤內細胞密度高的特點,讓腫瘤細胞“主動地”傳遞納米藥物,不依賴于納米藥物的擴散,而是利用跨細胞間的主動傳遞使其在瘤內分散開來,即“主動”實現腫瘤滲透。而實現這一設想的必要條件是納米藥物能夠被快速內吞。
研究人員利用腫瘤血管的內皮細胞及血管附近腫瘤細胞高表達γ-谷氨酰轉肽酶(GGT)的特點,設計合成了GGT響應性的聚合物PBEAGA及其與化療藥物喜樹堿(CPT)的偶聯物PBEAGA-CPT,利用腫瘤內高表達的GGT來觸發細胞快速內吞納米藥物,并在腫瘤組織內跨細胞傳遞。
該團隊用多種動物模型考察了PBEAGA-CPT在體內的抑瘤效果:尾靜脈注射的PBEAGA-CPT不僅能完全治愈起始體積為100立方毫米的小腫瘤,而且對于難以治療的達500立方毫米的大腫瘤,給藥后腫瘤體積也迅速萎縮,停藥半個月后也未見明顯反彈,抑瘤率高達98%。
申有青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化被動滲透為主動滲透的策略,使納米藥物避開了腫瘤組織致密微環境構成的天然生物屏障,克服了納米藥物尺寸大導致擴散能力低的天然缺陷,有望解決納米藥物在腫瘤組織內滲透難的問題,為下一階段納米藥物的設計開辟了新思路。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在人源動物模型中進一步驗證其抑瘤效果,為潛在應用于臨床做準備,同時也嘗試利用類似的方法輸送其他抗腫瘤藥物,使之變為平臺化的技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5-019-0485-z
《中國科學報》 (2019-07-0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