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reahow 新能源在線 2025年03月12日 08:30 上海
研究背景:高能鋰金屬電池的“阿喀琉斯之踵”
鋰金屬電池(LMBs)因極高的能量密度被視為下一代儲能設備,但其商業化面臨兩大難題:
1. 鋰枝晶失控生長:傳統電解液難以形成穩定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易引發短路甚至爆炸。
2. 離子傳輸效率與安全性矛盾:弱溶劑化策略雖能優化SEI,卻犧牲離子電導率,導致電池性能衰減。
凝膠聚合物電解質(GPE)因其柔韌性和高安全性備受關注,但如何平衡溶劑化調控與離子傳導仍是挑戰。
研究內容:調控“鋰-溶劑結合力”破局
武漢理工大學木士春教授團隊通過氟化溶劑設計了三類GPE,系統探究了鋰離子與溶劑的結合強度對電池性能的影響:
-
HB-GPE(高結合力):常規溶劑(EC/EMC),離子電導率高但SEI有機成分多,穩定性差。
-
MB-GPE(中結合力):氟化溶劑(FEC/FEMC),平衡離子傳輸與SEI無機化。
-
LB-GPE(低結合力):深度氟化溶劑(DFEC/FEMC),SEI富含LiF但離子電導率驟降。
關鍵技術驗證:
-
分子動力學模擬:MB-GPE中Li+與溶劑結合適中,促進陰離子參與溶劑化鞘層,形成LiF-rich SEI。
-
電化學測試:MB-GPE離子電導率達1.95×10-3 S/cm,Li+遷移數0.62,氧化電位提升至5.12 V。
-
循環表現:Li||Li對稱電池在0.5 mA/cm2下穩定循環超3200小時,遠超HB-GPE(900小時)和LB-GPE(1367小時)。
研究結論:適度結合力才是“黃金平衡點”
MB-GPE性能完勝:
-
SEI革命性升級:無機LiF占比提升,有效抑制副反應,鋰沉積均勻無枝晶(SEM驗證)。
-
實際電池表現:Li||NCM811電池循環400次容量保持率81%,軟包電池彎曲/切割后仍安全運行。
-
失敗案例啟示:HB-GPE因SEI不穩定、LB-GPE因離子電導率過低,均無法滿足長循環需求。
研究亮點:為固態電池設計指明方向
1. 理論創新:首次揭示“鋰-溶劑結合力”與SEI成分、離子傳輸的定量關系,提出“中度結合”策略。
2. 材料突破:氟化溶劑FEC/FEMC組合兼顧抗氧化性(HOMO/LUMO計算)與安全性(阻燃測試通過)。
3. 應用潛力:高負載正極(9.2 mg/cm2)軟包電池穩定循環20圈,容量保持84%,推動高能電池實用化。
未來展望
該研究為設計高性能GPE提供了全新視角,后續可拓展至鈉/鉀金屬電池體系。正如作者所言:“調控溶劑化化學,是打開高能電池之門的鑰匙。”
論文來源:https://doi.org/10.1039/D4EE0586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