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第一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與納米纖維學術會議開幕式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舉行。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蔡莉、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徐志康、捷克Nafigate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Ladislav Mares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150余人出席了會議開幕式。
靜電紡絲技術距今已經有百年歷史了,特別是近二十年,該項科學技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電紡絲技術在20世紀末進入中國,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與其他國家在靜電紡絲領域基本上處于同一起跑線上。199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Alan G. MacDiarmid先生首次將靜電紡絲技術引入中國吉林大學,不約而同的清華大學也開始了此項工作。2000年,吉林大學開始研制通用高分子/無機納米復合材料。2001年,麥先生提出是把導電高分子納米纖維與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納米粒子相復合并提出“智能納米纖維”新概念。他預測:“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將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材料之一”。2002年,吉林大學作為中國第一家單位在亞洲納米技術研討會上報告了最初研究結果,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批準(智能納米無紡布的研制),這是基金委第一次為納米纖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2003年,清華大學申請了關于生物醫用材料的中國第一項專利。同年,四川大學出版了國內外第一本《納米纖維》簡述,后有東華大學等5本論著相繼出版。2006年,吉林大學借助于第25屆中國化學會的平臺,首次舉辦了全國靜電紡絲專題討論會。2009年,江西師范大學開始聚酰亞胺納米纖維電池隔膜的批量化研制。2011年,長春吉納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發明了中國新概念紡絲機。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第一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和納米纖維會議,內陸95%的靜電紡絲人都來到了這里,這表明在中國靜電紡絲正成為一個新的科學與技術分支,同時也是靜電紡絲事業發展成功的重要標志。
最新統計表明,全國包括港奧臺在內有110多所大專院校和研究院,近400個課題組,約有10000人正在從事靜電紡絲研究工作。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到先進材料制備、理論模型建立、納電子器件、生物工程、藥物緩釋、過濾、環境保護、能量收集與轉換以及納米纖維的批量化生產等。
然而在這蓬勃發展的背后,還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這些中國的電紡絲人,例如: 納米纖維有哪些納米效應?靜電紡絲技術僅僅是單純的一項技術嗎?中國什么時候能有自己的納米紡織工業?什么時候納米纖維能真正走入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都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也是擺在我們廣大靜電紡絲人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此次會議由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麥克德爾米德實驗室和長春吉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承辦,12月8日至12月9日,來自不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專家為吉大師生帶來精彩的學術報告,10余家企業參與進行了合作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