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奠定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大分子的出現,實現了高功能化與社會需要的緊密結合,大大地推動了合成材料的發展,高分子科學這門新學科也隨之應運而生。它包括“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三個基礎研究學科和“功能高分子”,“通用高分子材料”兩個高分子材料研究學科,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學科之一。高分子材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等學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于2001年6月由教育部批準成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專業在許多大學里逐漸形成并茁壯成長起來,盡管該專業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80年代、90年代以來,全部各大高校已將該專業列為材料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國家還為了支持高分子科學的盡快發展,設立了一些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及一些部門開放實驗室,如國家重點實驗室有:中科院化學所和長春應化所的“高分子物理與化學聯合實驗室”、南開大學的 “吸附和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實驗室”、中科院化學所的“工程塑料國家實驗室”、四川大學的“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東華大學的“高分子纖維材料實驗室”。教育部開放實驗室有:復旦大學的“聚合物分子工程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實驗室”、中山大學的“復合材料和高性能聚合物實驗室”、吉林大學的“超分子科學與材料實驗室”等。國家工程中心有:北京燕山石化研究所的“橡塑材料國家工程中心”、華南理工大學的“聚合物成型與新裝備國家工程中心”和“制漿造紙國家工程中心”等。到2007 年, 我國共有142 所院校(所) 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招生,除青海、西藏、內蒙、云南沒有外, 在全國其他28 個省、市、自治區均有。
實際上,我國的高分子科學研究始于1952年,經過50余年的積累,目前已形成一支約1.5萬人的高分子科研隊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曾有1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副研究員、副教授以上的高級研究人員約2000余人。從研究內容來看,大約30%的研究人員從事學科基礎研究,70%的人員從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工作。從研究隊伍的學科構成來看,約有65%的人員從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25%的人員從事高分子物理領域的研究工作,10%的人員從事高分子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從研究課題情況來看,幾乎涵蓋了國際上高分子研究的所有主要領域,但是工作的深度及學術水平總體上與國際水平仍有相當差距,我國僅在個別工作點上,特別是和應用聯系密切的新材料、新技術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成果。從高分子學科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有如以下幾個方面:①通用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低污染、低成本方向發展;②功能高分子材料從科學發明、發現走向實際應用;③高分子材料科學要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④高分子材料加工領域的研究要不斷拓展并深化;⑤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要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