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趙學波教授科研團隊的一項有關連續合成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最新科研成果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正式發表,首次報道了梯級孔MOF材料可以通過微流方法連續合成出來,并探明了這種梯級孔產生的機理。論文題目為: Missing-node directed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pores on a zirconium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tunable porosity and enhanced surface acidity via a microdroplet flow reaction。論文通訊作者為趙學波教授,第一作者為他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王穎,其他作者包括李良軍副教授、代鵬程副教授及團隊的其他老師和學生。
MOFs多為微孔的晶體材料,很難制備出同時具有微孔和介孔的MOFs材料。本論文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無模版劑、連續的、靈活的構建多級孔MOF材料的新穎方法。研究發現,在連續流動的合成過程中,當反應時間很短時,MOF處于結晶過程的初期,部分配位的MOF晶體中有大量金屬節點的缺失,這些節點的缺失不僅使MOF材料具有很高的介孔率,而且相應產生的coordinated-free羧基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表面酸性和極性。這種具有更大的孔隙率、更強表面酸性和極性的多級孔MOF材料表現出很好的CO2和CH4吸附性能。這種梯級孔MOF微流連續合成方法系首次報道,預計在MOF材料合成和催化等方面將產生重要影響。
(a)77K下MF-UiO-66-20,MF-UiO-66-80,MF-UiO-66-160和ST-UiO-66-1440的氮氣吸附曲線;(b)MF-UiO-66-20,MF-UiO-66-80,MF-UiO-66-160和ST-UiO-66-1440樣品的孔徑分布
原文鏈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TA/C7TA06060B#!divAbstract
DOI:10.1039/C7TA0606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