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大多數屬于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辣椒油中的蘇丹紅、火腿上的敵敵畏等。因此,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行為是這次專項整治的重中之重。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說,這次專項整治中,肉制品、乳制品、釀造食品和蛋白含量高的食品等是檢查的重點;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則是整治的重點對象。
中國目前約有50萬家食品生產企業,其中成規模的企業僅15萬家左右,大多數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小企業的分散性、流動性、隱蔽性使得監管很難。
據了解,監管部門將向社會公布“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并同時公布投訴舉報電話或電子郵箱,以便于社會和群眾監督以及追蹤調查。
中國禽肉產品時隔6年重返歐盟
12月3日,首批由中國山東諸城外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共計60噸24萬美元輸歐熟制雞肉產品,經檢驗檢疫合格后,從青島港裝船運往荷蘭鹿特丹。這是時隔6年后中國輸歐熟制禽肉產品重新對歐出口,揭開了中國禽肉產品重返歐盟市場的序幕。
2002年1月,歐盟以進口中國部分動物源性食品未達到其要求為由,全面禁止從中國進口動物源性產品。公開數據顯示,禽肉出口曾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方面,最高時在所有出口行業中排第六位,歐盟曾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基地。
業內人士表示,歐盟的出口市場被封,對我國的禽肉制品行業來說,既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更是一個步入新生的重大轉機。為了以全新的形象盡早重返歐盟市場,我國有關部門大量收集并翻譯歐盟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進口禽肉產品的衛生要求,對出口的企業從肉禽飼養、屠宰、熟制加工等環節嚴格按歐盟法規要求進行認真指導。禽肉出口企業也按照歐盟的要求和檢驗檢疫的指導,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全過程標準化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不斷提升安全質量管理水平。
經各方長達6年的努力,歐盟委員會終于在今年7月30日通過決議,批準歐盟成員國恢復進口包括諸城外貿、青島九聯在內的9家山東企業生產的熟制禽肉制品。
據初步測算,此次歐盟對中國開放禽肉市場后,正常情況下一年的出口量可達10萬噸左右,按歐盟市場價格4000-6000美元/噸計算,每年出口貨值約可達4億-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