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海軍上校對乘坐早期汽車的感受有如下追述:“這是我初次嘗試不用馬拉的交通工具。1896年,我乘坐鐵輪的汽車在高低不平的花崗石路上行駛,車子的劇烈顛簸使我聯想到藥水瓶上的說明--服前搖勻。”
輪胎是汽車等各種機動車輛的重要性能零部件之一,其性能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汽車的平順性和穩定性,甚至還影響到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隨著人們對汽車行駛速度、行駛安全性、操縱穩定性、乘坐舒適性和節能經濟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輪胎不僅要安全、經濟、綠色環保,而且要式樣新穎。因此,輪胎的新技術研發一直從未停止。當代汽車已被科技武裝到牙齒,輪胎自然也是科技較量的重要戰場。
輪胎的發展史
1845年,英國一個鐵匠獲得了第一個橡膠充氣輪胎的專利權。
1888年約翰·鄧祿普制成了橡膠空心輪胎,隨后托馬斯又制造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
1891年,C.K. Welch發明了金屬線胎圈輪胎。
直到1908年至1912年間,輪胎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即胎面膠上有了提高使用性能的花紋,從而開拓了輪胎胎面花紋的歷史,并增加了輪胎的斷面寬度,允許采用較低的內壓,以保證獲得較好的緩沖性能。
1911年,美國哈德門輪胎和橡膠制品公司的財務管理員菲利普,在亞利山大 · 施特勞斯的文件中發現了施特勞斯于1894年的一次發明。利用這個發明他們推出了成套的內外胎輪胎,即用橡膠和織物織成外胎,里面裝上橡膠內胎。至此,充氣輪胎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汽車才真正穿上了現代化的"鞋子"。
1930年米其林發明了無內胎輪胎。
1946年米其林發明了子午線輪胎。
從汽車輪胎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在前50年主要是解決如何提高輪胎的使用壽命問題,而近年來,由于汽車制造和交通運輸部門對輪胎的要求日益苛刻,輪胎新技術研究的重點轉到輪胎行駛性能、安全性能、舒適性能和經濟性能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