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WS-10A太行發動機

國產CS2000大飛機模型
據新華社報道,國產大飛機項目公司——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宣布,將設計研發中心落戶上海浦東張江。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副總經理、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3月5日透露,大飛機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剛剛完成,由我國自行設計、集成、總裝,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預計在8~10年之內,國產大飛機就能順利上天。那么,我國大飛機項目的難點在哪里?
技術難關有待攻克
2月25日的法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認為,通過制造自己的大飛機,中國將同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公司展開競爭。2月20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道說,中國制造大飛機是繼載人航天后又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很多關注大飛機的人一般認為,大飛機就是個頭兒很大、載重量大的飛機,其實不全對。大飛機一般是指起飛總重超過100噸的軍用運輸機,以及包括一次航程達3000公里、100座以上的民用客機。由于制造技術的復雜及投資巨大,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歐洲的法德英三國,以及俄羅斯有制造大飛機的能力,而占領國際民航市場的只有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
其實,早在3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了一項代號為708的工程——制造自己的大型噴氣客機。1980年9月26日,在上海市北郊機場,中國首架大飛機“運-10”試飛成功,成為第一架按國際適航條例設計的國產大飛機。此后我國又先后進行了“空中快車”、“麥道90”等大飛機項目,但因種種原因,這些項目在幾年后就終止了。去年3月,我國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技術力量與工業基礎已今非昔比,但這只“中國大鵬”要像空客A-380、波音-787那樣翱翔藍天,還有幾個技術難關尚待攻克。生產大飛機的過程涉及多個學科,包括空氣動力學、材料學、航空電子學等;大飛機產業涉及化工、電子、冶金等部門,被稱為“現代工業之花”。據中國新聞社2月初報道,中國航空第二集團公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崔德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保證中國研制的民用大型飛機具有國際競爭力,并達到適航標準,首先要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包括最為關鍵的發動機技術、先進復合材料技術、長壽命高可靠性結構設計技術等。
以先進復合材料為例,大型客機為了達到自重輕、強度大、抗腐蝕抗疲勞等要求,通常采用綜合各種材料優點的復合材料。目前大型客機的復合材料已由以前的以先進鋁合金為主改為高強度碳纖維,在大幅度提高性能指標的同時使成本降得更低。據波音、空客公司網站資料顯示,現在波音-787的復合材料用量已占到結構重量的50%,到2020年它們生產的大型客機將全部采用復合材料。而我國目前掌握的主要還是金屬飛機的制造技術,在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發及制造工藝上,都與目前國際先進水平相差不少。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發動機問題。發動機是大型超音速噴氣式客機的動力之源,其設計涉及力學、機械、材料、化工等多個學科。我國大飛機與大飛機發動機同時立項,也說明了發動機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在飛機發動機上還只能引進他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