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上天是航空奇跡
很多人已習慣于乘坐客機往來于世界各地,安全、舒適及一流的服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交通工具。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將首架飛機送上天后,人們很難想到,一架半個足球場那么大、載重量達數百噸的鋼鐵巨無霸,能跨越海洋進行洲際飛行。如果說萊特兄弟的貢獻是讓少數人實現了飛行夢想,那么現代的大型噴氣式客機則讓飛行夢想變成了便捷的交通工具。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后不久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此后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飛機充當的主要角色都是“空中殺手”,日軍的“零式”戰機,美軍的B-29“空中堡壘”都是這一階段的杰作。從速度靈活的戰斗機到載彈量大的轟炸機,飛機性能在二戰期間達到了頂峰。可悲的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只是為了使交通更快捷,未想竟然淪為戰爭工具。此時在空中運輸任務方面,飛艇的風頭甚至一度蓋過飛機。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飛機在民用航空領域無所作為,原因在于飛機載重量低、噪音大、速度慢,不夠安全。但這種情況在噴氣式客機出現后大為改觀。從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到完全靠燃氣反沖力推進的噴氣式飛機,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包含各領域技術人員的努力。
起初的飛機可以被看作一個大功率的“飛船”,因為其依靠螺旋槳推動的動力系統與輪船差別不大,有耗油量大、澡音大、速度低等諸多缺點。從“飛船”到現代飛機的一個重要事件是突破音障。
美國國家流體動力學協會(NFPA)官員卡爾·羅德,在2月21日接受英國《泰晤士報》采訪時說,一戰時的戰機時速只有180~220公里,這和今天的直升機速度差不多。根據空氣動力學計算,如果利用燃氣噴射的反沖力作為動力,飛機就可輕易突破音速。但當時,人們普遍對人類生理是否能承受超音速飛行心懷畏懼。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資料顯示,1947年美國貝爾公司一架由B-29在空中放下的火箭飛機第一次突破音障,駕駛員安然無恙。此后,人們大膽地將渦輪噴氣發動機裝上了飛機。1949年,人類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英國“彗星”號首次飛行。從此,人類航空史進入了噴氣機時代。如今的噴氣式客機時速一般都能達到900公里,諸如火箭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等效率更高的發動機,正陸續進入航空領域。
“鋼鐵大鵬”為何能懸浮空中
“北冥有魚,其名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莊子在《逍遙游》中對大鵬自由自在飛翔的描述。喜歡窮根問底的人就會想到,鯤魚是靠水的浮力游動,大鵬靠翅膀撲扇飛行。那么,翅膀固定的“鋼鐵大鵬”,靠什么浮在空中而不掉下來呢?
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不可能制造出鳥像靈巧雙翅那樣的飛行器。正因為如此,在19世紀,很多物理學家都對密度比空氣大的飛行器能飛上天持否定態度。1892年,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斷言:“比空氣重的飛行器飛上天是不可能的。”開爾文依據的原理是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但令他意外的是,他斷言的依據——浮力并不是飛機懸在空中的原因。
在解釋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流體力學中的一條重要定律——伯努利定律,該定律用簡略的文字語言可表述為:流體在一個管道中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力大。飛機飛行時,采用了特殊流線型設計的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下方空氣流速小,壓強大。由此產生的壓強差就是飛機的升力來源。大型客機對機翼的要求很高,其角度、長度、寬度、厚度等設計參數,都是實驗人員在風洞中經過無數次實驗才確定下來的,并且要在試飛中接受苛刻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