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消化煤化工過剩產能
2009-11-1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煤化工 甲醇
中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和低廉的煤炭價格,為煤化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再加上從上世紀末開始,國際油價一路上漲,最高時達到每桶147美元,催生了煤化工產業的超常規發展。因此,煤炭、電力、冶金、石油,甚至煙草等行業的企業和資本都競相涉足煤化工領域,導致產能迅速擴大,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復建設的落后產能。而市場卻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幅萎縮,使得產品過剩的矛盾趨于激化,特別是甲醇和化工產品受國外廉價產品的沖擊(今年上半年進口甲醇達350萬噸),國內許多甲醇工廠被迫停產。解決煤化工產能過剩已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
筆者以為,在當前的形勢下,徹底解決煤化工產能過剩問題,實現煤化工健康可持續發展,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傳統煤化工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二要高起點地發展現代煤化工,實現煤化工項目一體化、大型化、集約化、多聯產循環經濟模式,提高煤化工產業競爭力。
首先是要對傳統煤化工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實現產品結構調整。豐富的煤、水、土地、環保資源是發展煤化工產業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我國煤、水、土地資源是逆向分布的,對煤化工發展十分不利。在西線調水未實現之前,主要的辦法是:加快淘汰高能耗產品,積極采用先進的節能、節水新工藝,如采用空冷代替水冷,實現廢水100%利用等。根據不同煤質,對目標產品選擇適合的工藝技術,加以科學利用;要充分考慮運輸條件、融資條件以及產品市場空間等,理性確定產業規模,不要盲目追求做大做強;要根據自身特點,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確定產品品種,以減少企業進出口運輸量,提高競爭力等。
其次是我國現代煤化工發展要立足高起點。現代煤化工是對煤的潔凈高效利用,是以第二代煤氣化為核心的碳一化工合成技術及其深加工,其基本特征是產業規模化、裝置大型化、技術現代化、產業集群多樣化、管理集約化。把煤礦—煤化工—熱電—冶金—建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體化建設思路,是現代煤化工發展的方向。因此,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應支持建設特大型的、跨行業的一體化煤化工基地,聚集產業群,拉長產業鏈,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實現效益最大化,也是煤化工產業實現與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