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我國食品業第一個重大革新舉措是:自2000年1月1日開始,推行“可降解”的食品包裝材料,逐步禁止非降解材料的使用,以控制令人困擾的“白色污染”,為下一步“可食性包裝”的發展奠定基礎可食性包裝是世界食品工業新科技發展的主要趨勢,它已涉及廣泛的應用領域,如腸衣、果臘、糖衣、糯米紙、冰衣和藥片包衣等等。
由于可食性包裝功能多樣,無害環境,取材方便,可供食用,因此近年來發達國家食品業競相研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國外可食性包裝呈現出以下動態。
動態一:最新研究課題
美國至少有八所大學的食品系設立了可食包裝的研究課題。明尼蘇達大學的食品科學及營養系有一個研制小組,專門研究含不同成分的可食性食品保鮮薄膜。克萊門斯大學的農業及生物工程系則廣泛開展了蛋白質膜材料制作可食性薄膜的研究。威斯康星大學以菲尼瑪為首的研究小組,運用多糖和脂肪研制出阻濕性不亞于聚乙烯薄膜的雙層可食膜,并把它用于一種“模擬食品”而取得優越的效果。
法國以哥伯特為首的研究小組也廣泛開展了可食性膜的研究。日本、德國同樣也在這一領域展開了廣泛研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和日本在這一領域已積累了大量專利技術。
動態二:多功能可食膜
可食性包裝方興未艾的領域之一是發展多功能可食性包裝膜,主要是利用天然水溶性高分子膜材,或兼用疏水性物質和乳化劑作為膜液,配加各種防腐劑,甚至配加酶制劑等生物活性物,浸涂于農產品或食品表面上,干燥后形成一層幾乎看不見的薄膜,該層膜具有阻濕、阻氣、防蟲、防腐、抗氧化、抗褐變、抗病等不同性質,且可食用。
例如,薄皮水果、大葉蔬菜及花菜的保鮮膜常常要隨果蔬一起被送入口中,并要求不被發現。糕點、糖果的內包裝及一些畜產品的內包裝中也以能入口即化、美味透明、并有適當阻濕、止氧和防腐等功能而更為實用和高檔。
動態三:可降解人造腸衣人造腸衣的研究也是開發的領域之一
一方面合成性的人造腸衣,如尼龍腸衣、聚氯亞乙烯腸衣等已經得到廣泛的實際應用。它們強度大、耐蒸煮、有伸縮性、使用前不需用水浸;另一方面,由于合成材料人造腸衣都不可食,因而為人造食用性腸衣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
已經發明的可食人造腸衣有膠原纖維蛋白腸衣。它分為兩種,分別叫做Naturin和Devro,它們都是用牛皮制成的膠原纖維蛋白質變性漿團,然后加壓擠壓制成。但是,“Na-turin”的變性溫度和天然腸衣的安定性不合,而“Devro”的收縮性又過高,因此還得改進。
利用褐藻酸鈣薄膜制造人造腸衣的嘗試已經很多,但并未能產生一種可供市場上使用的腸衣,原因主要是其收縮性不足,加之它太濕時會軟弱,太干時又易脆裂。因此,也還需找到能克服其弱點的復合材料來加工改進。纖維素腸衣雖為不可食腸衣,但畢竟是由天然植物材料制造的、生物可降解性人造腸衣。它具有特別堅韌、高伸展力和耐濕度變化等優點,已在法蘭克福香腸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