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大戰略:體制大變革的契機
不過,既有的發展實踐和歷史經驗表明,這些以創新為主要特點的新型戰略產業的推進,勢必會對國家的科技體制變革、教育體制變革、財稅體制變革、知識產權制度變革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性變革提出更多要求。
而這些體制機制性變革無一不是呼吁多年的變革議題。
10月31日,星期六,北京下起了小雪。8點零6分,我國科技界的元老錢學森去世。9分鐘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接到了消息,隨后趕往301醫院,憑吊這位一生坎坷且頗富傳奇色彩的科學家。溫家寶給錢學森深深鞠了三躬,來表達敬意和哀思,而在當晚細雨靡靡的夜里,他依然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溫家寶后來稱,在自己出任總理以后,錢學森每次見到自己,所談的重點就再也不是之前的科技問題,而是教育問題,
錢學森認為,“創新型人才不足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嚴重弊端,也是制約科技發展的瓶頸”,“要更加關注教育改革和發展,注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中國現在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創造人才的方式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這些建議和看法都清楚地說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它國家,科技發展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密不可分。而這些看法也獲得了溫家寶總理的深切認同。
此外,在錢學森生前最后一次見到溫家寶總理的時候,提出了后來被廣泛傳播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對于這一警世之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椿萱將問題指向了高校的嚴重“衙門化”,認為國家應該通過立法,禁止高校人事體制上的“雙肩挑”現象,“愿意做行政的可走仕途,不要再占用學術資源”。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德忠則對許多科研工作者掛著各種行政頭銜這種“科技包工頭”現象進行了抨擊。此外,中科院院士張偉平則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立竿見影、急功近利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科研創新。
當然,這些教育領域的問題和體制性困局早已有之,也早就被廣泛討論和質疑,但是,直到目前依然沒有根本的改變,足以說明這方面的變革將會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這種變革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到來嗎?
此外,科技投入體制、財稅體制以及知識產權管理體制也都將面臨深刻變革。上述每項變革都將牽涉到更深刻、更廣泛的變革,這也決定了伴隨本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進,中國或將迎來一個真正深刻變革的機遇期。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為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發改委將推動建立健全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完善市場的準入標準,銀行信貸也應向其傾斜,鼓勵中小企業發集合債,同時,大力開發新興產業開放化的全球合作。
溫家寶總理在座談會上強調,“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著眼于提高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著眼于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為此,必須做好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軍人才儲備、產業化儲備,“這四項儲備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