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的故鄉哥本哈根,即將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5次會議。
別以為那么多國家聚在這個美麗如童話般的地方,是悠閑愉悅地談天說地;恰恰相反,這次會議商討的內容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最嚴峻、最深遠的挑戰之一。
那邊,各國將為談判結果“摩拳擦掌”;這邊,上海世博已經發出“低碳信號”。
低碳的,世界的
有人說,以低碳經濟為代表的環保浪潮有可能成為繼上個世紀末全球第三次浪潮后的第四次浪潮,即將在12月7日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可能成為這次浪潮的起爆點;還有人說,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可以與二戰結束時的雅爾塔會議相提并論,將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和發展模式。無論這次會議是否真能產生劃時代的意義,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正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煙霧、酸雨、全球氣候變化確實已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
12月7日將奔赴哥本哈根的有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政府官員。明年5月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已經以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規模,上演著更大規模的世界低碳技術“秀”。
在這場繽紛多彩的各國展館“秀”中,倫敦的零碳館不能不提。這個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區———貝丁頓零碳社區。四層高的建筑中設置了零碳報告廳、零碳餐廳、零碳展示廳和六套零碳樣板房,全方位地向參觀者展示建筑領域對抗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方法。很多人不知道,建筑領域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5%,主要源自建筑設備對電力和燃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零碳館可以說將能源利用發揮到了極致。
空調使用的是太陽能、風能和地源熱能的聯動能源,通過安置在屋頂上的22個五顏六色的風帽,隨風向靈活轉動,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空氣源源不斷地輸入每個房間,并排出室內空氣;建筑物里“必不可少”的電和熱,在零碳館里由餐廳里剩下的剩飯、剩菜和廢棄餐具轉換而成,這些食品廢棄物和有機質產生的混合生物垃圾,通過特殊降解,產生電和熱以實現生物能的釋放,被系統處理后的產品還能夠用于田間生物肥,變廢為寶;甚至連沖洗馬桶、灌溉植物,也盡量使用屋頂收集的雨水,幾乎不用自來水。整個零碳館就像一個“沒水”、“沒電”、“沒熱”的“原始洞穴”,卻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高碳排放帶來的舒適體驗。
還有德國館外墻使用的網狀、透氣性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能防止展館內熱氣的聚積,由此減輕空調設備的負擔;世界氣象館以人的“皮膚”來比喻的“墻體外層”,使整體建筑不僅防風、防雨、還能透氣;瑞士館由大豆纖維制成的紅色幕帷,既能發電,又能天然降解;加拿大展館內沒有大型展品或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空氣流通;西班牙館使用的是防濕、防火的藤條材料……
242個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展館、城市最佳實踐區中的50個案例以及18個企業館,更多的低碳技術,只能留待明年5月世博會開幕時一一體驗,而現在,全世界對節能減排表現出的巨大熱情和責任感,已經先哥本哈根大會一步,由上海世博向世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