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藥、染料、涂料、橡膠加工等傳統精細化工行業面臨著“量有余而質不足”的局面。除染料外,傳統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仍以引進和仿制為主,1/3以上的生產能力只是作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而存在。業內專家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精細化工產業已走到一個關鍵的節點,轉變思路、強化創新將成為產業振興的必然選擇。
技不如人傳統產業面臨壓力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精細化工處處長張方上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的農藥生產技術以仿制為主,創制品種只有幾個且市場化過程很長,當前生產的約300個農藥品種基本都是仿制,受專利期限制而無法及時生產新產品;涂料生產技術主要依靠引進、消化、吸收,研發與創新能力薄弱,應用技術開發也有很大差距;染料行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雖然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小,但在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方面尚有明顯差距。
此外,我國傳統精細化工行業還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產業布局有待優化。傳統精細化工產業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其中,農藥原藥產能一半以上集中在江蘇、山東和浙江,僅江蘇就占全國農藥產量的20%以上;染料產量的80%以上集中在浙江、江蘇和上海,僅浙江就占到國內總產量的2/3;涂料生產比較分散,但華東地區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近40%。
二是面臨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應用比例有待提高,染料使用的安全性也有待提高;涂料生產過程的污染相對較小,但在使用過程中,水性、高固體分、粉末等環保型涂料的比重較低。
厲行創新產業躍升科技先行
張方認為,就傳統精細化工的各子行業而言,農藥產業的核心問題是農藥創制,需要加快國家農藥創制中心的建設,加快農藥行業的整合,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染料行業的核心問題是環保,需要開發和推廣清潔生產工藝以及先進適用的污染治理技術;涂料行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提高內資企業和本土品牌的競爭能力。
他指出,增強我國傳統精細化工行業研發實力的途徑在于建設多層次、立體化的研究開發體系。對于一般性的傳統精細化工技術,應依靠以大型企業為龍頭,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發體系;對于農藥創制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技術開發,仍需以國家投入為主。同時,要加大對國際技術資源的整合力度,注重通過企業并購的方式快速提升技術開發實力。
就傳統精細化工行業的技術發展而言,應開發符合產品結構調整方向的新產品、新工藝,為產品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優化現有產品的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開發和推廣廢棄物治理和綜合利用技術。此外,還應完善應用測試手段,加強應用技術開發。
初露鋒芒新興領域肩負眾望
在傳統精細化工行業之外,新興精細化學品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該領域的市場需求與宏觀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一直是這一產業的全球引領者。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教授級高工韓秋燕告訴記者,我國新興精細化學品市場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后,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該產業的發展就沒有現代制造業和現代化的生活。
譬如,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提高了飼養業的生產效率,從而向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奶,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促進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劑的應用實現了清洗自動化,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造紙化學品的使用實現了廢紙的循環利用,并向社會提供潔白、高強度的紙制品;水處理劑的使用可以實現水的循環利用,并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韓秋燕表示,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會影響新領域精細化工,但隨著我國的消費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新興精細化學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該類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需要不斷更新,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研發力量難以實現,因此可以考慮以研發外包或建立聯合體的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大幅度減少,歐美地區的一些化工生產商已開始退出某些生產環節或關閉工廠。我國作為具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精細化工基地,可以考慮購并這些停產裝置,通過組建大型的產業集團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