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何蘇衛匆匆地從外地趕回蕭山,這一天,蕭山正在舉行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有全世界1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化纖行業專家聚集在此,就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對化纖行業的影響、化纖行業未來經濟發展走勢等進行探討。
何蘇衛不想錯過這次會議,他希望從眾多同行、專家的交流中能得到一些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信息。或許,更多的是想從中找到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
紡織行業形勢依然嚴峻
何蘇衛是杭州衛邦氣流紡紗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在蕭山這個紡織企業遍地開花、行業巨頭云集的地方,他的這家“衛邦”只能算典型的中小企業。化纖會議的前一天,他正在廣東對自己所從事的氣流紡紗行業進行調研,帶回來的情況并不樂觀:廣東氣流紡紗行業今年的開機率僅為一半;在這之前,他聽說新疆一家氣流紡紗業巨頭53臺生產線只開了3臺。
與何蘇衛一起出席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的本土企業有三四十家,去年下半年至今的金融危機讓他們對紡織行業“寒冬”的感觸頗深。
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漲,外貿出口萎縮,紡織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即使是作為行業巨頭的浙江恒逸集團,同樣因為巴西的許可證出口制度,土耳其的反傾銷調查等國家的貿易壁壘而出口萎縮;受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部分企業庫存的產品價格在幾個月中縮水一半,損失不小。
今年年初以來,紡織行業雖有探底回升的跡象,但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原料成本有所降低,但由于出口受阻,企業開工不足加上紡織品價格下滑,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一部分困難企業倒閉、停產或部分停產;今年1-2月規模以上企業用工減少了近50萬人。目前,中國紡織生產主要靠內銷市場拉動,內銷產值比重由前兩年的76%提高到今年的80%,使國內紡織品服裝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
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轉型升級,商榷破局之策成為了企業家口中最常聽到的詞。
從外銷市場轉戰內銷市場
金融危機爆發前,何蘇衛的產品大多通過外貿公司銷往國外,訂單生產讓他們日子過得很愜意。然而去年下半年開始,他發現訂單越來越少,周邊一些中小企業都遇到了“吃不飽”的困難,產能明顯過剩。不僅僅如此,原材料滌綸短纖維從去年上半年的最高12000元/噸下跌到去年10月的7200元/噸,產成品價格也隨之下跌4000元左右/噸,在價格高位時生產的庫存產品隨之縮水近三分之一,企業損失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