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恒逸對國家鼓勵的“走出去”策略,對高性能纖維產業化的過程同樣感興趣。只是,恒逸比很多企業更加謹慎。“這是一項繁雜的工程。‘走出去’需要做大量細致的前期工作,投資高性能纖維歷來都是‘風險在前,效益在后’,我們一定要看準時間,看準方向,切忌盲目投資。”邱建林若有所思地說道。
而浙江華亞化纖年產30萬噸直紡POY差別化纖維項目,平煤神馬集團的20萬噸尼龍66鹽項目,桐昆集團的年產40萬噸連續聚酯熔體直紡生產線項目等,或者正奠基建設,或者剛剛投產。可以說,金融危機蘊含的機遇,總是會被一些效益好、膽子大、眼光遠的企業抓住。
相比這些企業的聲勢浩大,另一些企業則顯得沉寂了許多。作為國內錦綸行業的佼佼者,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2008年企業的日子很不好過。雖然目前企業恢復了一些元氣,但年內不會再做投資打算。
這位負責人分析認為,雖然中國錦綸的需求增長空間還比較大,但國內產能的快速增長和國外產能向中國高度集中的狀況,會大大縮短產能達到飽和的時間。現在,國內錦綸行業受到幾個重要因素的制約。一是雖然己內酰胺進口關稅從9%下調到了5%,但與國際1%的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二是企業各種負擔太重,利潤太少;三是我國臺灣近幾年錦綸聚合能力的快速發展和對大陸的大量產品出口,使大陸聚合產業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業造成了影響。他希望國家能夠適當放開關稅,與國際接軌,使行業真正實行自由競爭。
山西錦綸集團的命運似乎更令人惋惜。作為國家第一批建設的錦綸生產企業,山西錦綸擁有近40年的歷史,其中不乏輝煌的歲月。但是,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體制,顯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新需求。在體制轉型成效甚微的情況下,山西錦綸最終走到了破產邊緣。會上,記者遇見了正在為企業尋找合適接任項目的山西錦綸集團董事長郭福海。“我們只能順應時代的潮流。”他自我安慰似的說。他現在只希望為3000多工人找到一個更好的出路。
環保VS污染
關于粘膠纖維行業的環保問題,一直爭議不斷。“兩高一資”的帽子被扣上容易,拿下來的過程卻十分艱難。去年出口退稅的幾次波折讓粘膠纖維行業吃盡了苦頭。
即使在本次會議上,人們對粘膠纖維行業的態度仍然褒貶不一。以至于賽得利國際集團的有關人士在會上向記者抱怨:“真不應該起名叫粘膠纖維。很多外國人一聽,以為是膠粘劑的一種,立刻就有不環保的印象了。就叫纖維素纖維多好。”一句調侃的話,說出了粘膠纖維企業最頭疼的問題。而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逄奉建對粘膠纖維行業的綜合分析,則讓人能夠更為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認為,紡織單個企業并非都是耗能、排污大戶,但由于行業總量較大,耗能和排污的總量也較大。目前,紡織工業能耗、水耗和廢水排放總量分別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總水耗、總廢水排放量的4.4%、8.5%和10%。而印染和化纖行業作為紡織行業中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僅每年的廢水排放量就達26億多噸。節能減排將是行業長期而重要的一項工作。
要實現環保目標,必然會涉及到落后產能的淘汰問題。中國化纖協會副會長葉永茂認為,紡織振興規劃中提出的化纖行業230萬噸落后產能的淘汰目標,既需要國家、地方相關產業政策的保障,也需要行業協會的正確引導,但更重要的是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來實現。
直到現在,行業內的各種觀點還在交鋒,各方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但是,各持己見的多方,或許最終能夠在特定時期統一認識,達成一致,合力促成行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