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發生在江蘇鹽城的水污染事件將公眾的視線再次集中到了飲用水安全問題上來。除了上游化工廠偷排污水的原因,鹽城市水質監測能力不到位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中國政府對污染物控制和節能減排的日益重視,作為環保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環境監測領域也正逐步顯現出其地位和價值。環境監測主要包括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應急監測及專項監測;主要的監測對象和介質有空氣、水質、土壤、噪聲、酸雨、輻射、光等等。根據2007年9月1日起實施的《環境監測管理辦法》,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的四級環境監測機構,全國環保系統及各部門、行業、企業已建監測站5,000多個。
在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環境監測行業已經擁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其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調查監測、以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以環境質量等服務性監測為主的三個歷史階段。相比較而言,由于起步較晚,中國環境監測行業現在仍處于第二階段,即以重點污染源、重點區域和環境熱點問題為主的監督性執法性監測和調查階段。據研究,當前國際上環境監測領域的市場份額在數百億美元的范疇。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環境監測行業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設備技術、專業人員配備和隊伍建設、產品多樣性和服務廣泛性等諸多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Frost & Sullivan環境部門研究指出,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設備生產企業大約有150家,年產值在6億元左右,僅占全球市場很小一部分。國產的監測儀器儀表多由中小型企業供應,技術存在差距,產品附加值和產業效益也普遍偏低。而高端市場和專用市場多為進口產品或由國外品牌占據,如哈希、ABB、安捷倫、E+H等等。環境監測行業的另一范疇環境服務在中國的年收入大概在20億元左右,有超過1,300家從業單位。
面臨全球性經濟發展減速,中國環境監測行業遇到的最大困難來自于一些受到影響的下游產業,主要有發電、石化、建材、冶金、造紙和食品等,而這些產業原先都對無論是設備還是服務都帶來了很大的需求,例如用于工業污染源或污染排放口的在線監測分析儀器。所幸的是,工業污染源監測并不是環境監測中主導的種類,所占比例不大,產生的影響也有限。Frost & Sullivan認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環境監測在中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繼2008年底國務院頒布擴大內需的4萬億計劃和促進經濟的十項措施后,2009年2月底又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其中八大產業和環境監測有直接聯系,包括鋼鐵、汽車、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