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醇反傾銷 看化工業貿易現狀
2009-7-24 來源:ChinaPU.com
關鍵詞:甲醇 反傾銷
商務部于2009年5月4日正式收到國內甲醇生產企業對國外甲醇產品傾銷指控,并決定自2009年6月24日起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的進口甲醇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本次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就傾銷調查,任何利害關系方可于7月15日之前,向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申請參加應訴,參加應訴的涉案出口商或生產商同時應提供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向中國出口本案被調查產品的數量及金額。
甲醇只是化工業反傾銷的縮影,事實上,作為大宗商品的化學原材料一向都是世界反傾銷案的主角。1997年至2009年6月底,我國反傾銷立案58起,其中化工產品42起,占整個立案數量的72%。今年前6個月,我國反傾銷立案4起(去年全年立案6起),分別為對苯二甲酸、核苷酸類食品添加劑、聚酰胺-6切片和甲醇,均為化工及相關產品。反傾銷初裁1起,為1,4-丁二醇;終裁1起,為初級形態二甲基環體硅氧烷,這兩起案件均為肯定性裁決。
在中國不斷降低進口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逐步履行中國入世承諾的情況下,國外產品為了搶占中國市場,紛紛采取低價傾銷的形式進入市場,造成對中國不少產業的嚴重損害。在石油及化工行業,這種現象頻頻出現,與之對應的,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積極運用貿易救濟手段保護自身利益,也走在重點行業的前列。此次甲醇反傾銷案的申請人幾乎囊括了國內甲醇行業的主要生產企業,包括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內蒙古遠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兗礦魯南化肥廠、兗礦國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均在其列。這些申請和支持申請的企業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月至3月甲醇產量之和占到了同期中國大陸同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
根據中國化工信息網編輯對海關相關數據分析,2008年以來,我國進口甲醇數量激增,2008年總共進口143.4萬噸,同比增長了69.7%,達到2003年以來的最高值。進入2009年后,海外甲醇的沖擊進一步加大,2009年1~4月累計進口量達到224.67萬噸,海外甲醇銷量同比劇增838.3%。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指出,“銷量劇增正是傾銷行為的表現之一。”根據商務部重點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2009年1~4月份,我國生產甲醇297萬噸,進口225萬噸,對外依存度為43%。4月份進口甲醇59.9萬噸,同比增長357.8%,是當月全國產量的68%,應引起高度關注。
海外甲醇銷量激增的背后,是其與國內甲醇價格的差額。下表為2009年甲醇價格走勢圖(1月-5月),數據來源:中國化工信息網“中國化工產品進出口數據庫。”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