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大量需求 “限塑令”難限小小塑料袋
2009-8-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限塑令 超薄塑料袋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限塑令”,要求從當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實施將近一年,這項政令效果如何?半月談記者最近調查發現,大型超市、商場執行情況尚可,而很多集貿市場、小商品市場則依然是我行我素。
集貿市場:超薄塑料袋仍然大行其道
最近,半月談記者在山東濟南市多家大型超市看到,不同型號、款式的購物袋明碼標價,被擺在了醒目位置。在山東省體育中心附近的濟南易初蓮花超市結賬處,大部分顧客都自帶了購物袋。對沒有自備購物袋的顧客,收銀員會問是否需要使用有償塑料袋,其中僅有少數顧客選擇購買。
在濟南市中區八一銀座超市出口,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購買塑料袋的顧客。一位顧客說,往常專門來購物時會自帶購物袋,有時臨時決定來購物,買的東西又較多時,才會購買一個環保塑料袋。
而在集貿市場和一些小商品市場里,商家向消費者免費提供超薄塑料袋的情形仍然十分普遍。
在濟南市英雄山綜合市場里,隨處可見小吃、水果、古玩、碟片等攤位給顧客免費提供“方便”塑料袋。一位賣椰子的攤主對記者說:“沒辦法,人家都給袋子,我要不給,還賣不賣了?”
這家綜合市場兩旁書店的狀況要比小攤好一些,但部分書店仍然非常主動地為顧客免費提供塑料袋。有些書店雖在收銀臺旁邊設有“每個方便袋0.2元”的提示,但營業員還會時不時給顧客以“方便”。
經常買菜的李女士發現,“限塑令”對菜市場似乎不管用,很多攤主仍在用超薄塑料袋裝菜。有些熱情的經營者擔心一個塑料袋承受不住蔬菜重量,還會多套上幾個。每次出去買菜,她都要帶回好些個花花綠綠的塑料袋。
一紙禁令何以管不住小小塑料袋
市場有需求,是超薄塑料袋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限塑令”頒布以來,山東省濟南市工商管理部門對超薄塑料袋的監管主要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在流通領域抓源頭,對本省的塑料袋批發企業、物流企業進行監控。近一年來,已經打掉了三四個大型企業。二是對商場、超市進行監管。通過與市場主辦單位聯合,統一制作合格的塑料袋或者替代品。三是對市場主辦單位和經營者開展教育活動,從造福子孫的角度,提高他們的認識。四是對市場進行檢查,對違規使用超薄塑料袋的經營者進行查處。
“剛開始幾個月,‘限塑’效果非常好,我們還在幾個市場開了經驗推廣會,但近期超薄塑料袋的使用有反彈現象!睗鲜泄ど叹终喂ぷ魈幐碧庨L王冰介紹說。
濟南新世界商城一位攤主告訴記者,“限塑令”實施后,商城統一給他們采購了環保塑料袋,每個售價2毛~3毛。記者問,使用這種收費塑料袋是否會影響生意?他說影響不大,顧客多買一些東西,就能稍微便宜一點。但記者在這里也看到,仍有部分攤主在為顧客提供超薄塑料袋,而且在包裝商品時,也沒有主動詢問顧客是否需要環保購物袋。
王冰說,一些新難題給“限塑”增加了難度。濟南市工商管理部門曾在濟南黃河大壩查獲一批塑料袋,與別的貨物混裝在一起,很難發現。這些塑料袋到了市場中,又采取化整為零的銷售方式,工商管理部門人手有限,執法手段欠缺,客觀上造成監管困難。
而那些與市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小集貿市場、流動攤點則始終是監管“盲區”。這些經營者大多沒有營業執照,不在工商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內。小攤點做的是小本生意,靠的是薄利多銷,如果提供環保塑料袋,無疑會影響他們的生計。一位賣饅頭的小商販告訴記者,賣出一斤饅頭還掙不了一個塑料袋錢。在這種情況下,靠他們自覺抵制超薄塑料袋是不可能的事情。
山東大學教授李芹認為,塑料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太多方便,市場有需求,又暫時找不到很好的替代物,這是塑料袋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限塑”需標本兼治
一些專家和執法者認為,要想很好地執行“限塑令”,盡可能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需要有一個長期的、綜合的過程。除了加強監管和打擊以外,國家還應重視對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引導和教育,并盡早開發出塑料袋的有效替代品。
山東省社科院生態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廣杰認為,要想禁絕超薄塑料袋,首先要嚴把生產關,從源頭上杜絕超薄塑料袋的使用。此外,監管機制不健全也是塑料袋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他認為,僅靠工商一家,解決塑料袋問題效果有限,只有多部門聯動,才能形成“限塑”的長效機制。
濟南市工商管理部門在市場監管工作中也發現,“限塑令”實施以后,市場上始終有大量超薄塑料袋出現。剛開始他們認為是廠家有庫存,但后來發現有些廠家仍在生產,還有很多超薄塑料袋干脆就是從外省運進來的。工商管理部門能管住流通領域,卻管不住生產領域。
李芹主張,“限塑”應該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僅僅限制“手里提的”,比如食品的包裝袋、餐館外賣的塑料袋等都應該是監管的對象。不僅商場、超市、農貿市場要“限塑”,其他行業領域更要“限塑”,凡是涉及到使用塑料袋的地方都應該加強監管。
除了監管,還應加強引導。李廣杰說:“商場、超市能把使用塑料袋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小的集貿市場則難以做到,‘限塑’效果自然會打折扣。”他建議,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有所投入,一開始可以通過免費提供可降解塑料袋、布袋等方式,讓經營者和消費者都能慢慢接受,待到杜絕了有毒塑料袋的生產以后,再有償使用,否則“突然剎車,消費者和經營者都適應不了”。
李芹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改變消費者多年形成的使用塑料袋的習慣,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老百姓的環保意識,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她說,雖然很多市民都知道塑料袋會造成環境污染,但對具體的危害可能并不清楚,要讓他們了解到“白色污染 ”會對環境特別是農業生產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影響糧食產量。
同時,有關部門還應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出塑料袋的有效替代產品,F在雖然有了布袋、紙袋等替代品,但還是不如塑料袋方便。比如買菜、買肉需要分類包裝,只用布袋難以解決包裝問題。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