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漆器的發明國,漆器品種繁多,分布亦廣。總的有四大體系:北京以雕漆出名;福州重脫胎漆器;成都以填彩漆為特色;揚州則是以品類全,起源早而享名。
揚州漆器生產歷史悠久,從地下的考古發現來看,在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戰國墓就發現了漆器。戰國時揚州稱“廣陵”,是楚文化的東界,其人文、歷史、地理都與楚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因而,此時的漆器有楚文化的風格,器形大而規整,彩繪紋飾變幻多端,線面相間,層次豐實。出土的漆器中較為精美的一件是“彩繪卷云紋漆盤”。此盤高5.8cm,口徑42.5cm,底徑20.2cm,夾胎,方唇,斜平寬沿,斜直壁直收,平底稍凸。內底外區朱地,余皆黑地朱彩。盤沿用菱形、對角曲折和波浪紋組成散點狀圖案,菱形紋用濃、淡兩種色調繪出復線菱形狀圖案。內壁繪七組對稱的波折紋樣,內底繪三組圓卷紋和變形鳥首紋,均以濃淡兩色相間描繪。此盤從胎到彩繪都能體現出戰國先民漆藝制作的較高水平。
漢代揚州漆器仍受楚文化的影響,也有其自身的特點,裝飾手法多樣,色彩艷麗,向精致、精美轉化,呈現出華麗的風格特征。這是有其歷史因素的。其一,當時漆器的使用非常普遍,已基本取代青銅器;其二,漢代揚州是漢王朝分封同姓諸侯王國的都城所在地,先后受封者達16人。分封在此的諸侯王及其家族,生前生活用具尚奢侈,死后亦重厚葬。因而推動了漆制藝術的發展,考古發掘發現:一座較大型的漢墓,隨葬品中漆器都占比重很大,往往有數百件出土,足見漢代廣陵漆器的盛行。從出土漆器的記錄銘文和“物勒工名”的情況分析可推斷,揚州當時可能設有專門機構——漆器作坊(因許多漆耳杯的耳翼背面有針刻工匠名款,多達數十種),而且技藝較全,有彩繪、針刻、金屬扣、金銀貼飾、鑲嵌等。出土漆器中有些品種因制作工藝精良、精細、精致,名列全國之首,引起國內外專家矚目。如針刻漆器,1985年邗江甘泉鄉姚莊西漢墓出土了一件“針刻云紋漆罐”,罐直口,口部套一凹底形蓋,鼓腹,平底,夾胎,胎薄且輕,內髹朱漆,外髹淡褐漆。器表用針刻技法進行刻劃裝飾,以云氣紋為主體紋飾,輔以蔓草紋、菱形紋、斜十字紋、鋸齒紋、錐狀紋等。全器自上而下組合成九道幾何圖案紋飾帶,圓弧線條流暢圓潤,直線剛勁有力,充分體現出刻工不僅具有較強的繪畫能力,而且還具有較強的腕力刻劃能力。他能以針代筆,一筆成形,線條雖細若游絲,但準確肯定優美流暢。整個罐表的數道裝飾圖案組合在一起,繁而不亂,高雅優美。該罐從造型到刻劃,精美絕倫,被國內許多專家認定為目前國內出土針刻漆器中的精品。
除針刻品種外,揚州的貼金銀箔彩繪工藝也是相當精美的。如:1994年邗江楊廟鄉昌頡村出土的西漢貼金箔彩繪神獸云氣紋五子漆奩,通高15.5cm,直徑22.5cm,全套五子奩均為夾胎,外髹黑漆,內髹赭紅色漆。各蓋頂心飾四葉或六葉柿蒂,柿蒂中心和柿葉上嵌珠,柿葉四周貼金箔并刻成云氣紋。頂部兩道銀扣,兩道銀嵌。每扣與嵌之間用金箔鏨刻成云紋,云紋間飾各種姿態的小鳥。圓盒呈圓筒形,直壁直口平唇。在盒蓋和器身上各有兩道或三道銀扣,口沿與轉角處均用銀片包鑲,銀扣之間以金箔鏤切成花片狀,其上再加刻并彩繪流云山水,人物禽獸圖案,主要有西王母、羽人、孔雀、錦雞等。整個工藝鑲嵌、彩繪、貼金箔、金屬扣交錯使用非常精湛,堪稱漢代漆器中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