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其中對完善后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調動煉廠積極性、保障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等方面給出了正面評價,并對引起廣泛爭論的“國內油價高于美國油價”這一質疑再次給出解釋。
國家發改委表示,我國國情客觀上要求成品油不能像美國一樣實行低稅負、低價格的政策,如果我國人均石油消費達到美國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難以滿足我國的石油需求。
同時,針對圍繞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和爭論,國家發改委也明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決執行經國務院批準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同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適時調整并適度控制成品油價格”。
中國能源網副總裁韓曉平對本報記者表示,現行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只能算是過渡性的制度,存在爭議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中國能源領域改革的方向需要明確。
韓曉平認為,實現成品油價格市場化定價的前提是市場競爭主體的市場化,而最近中海油獲得了成品油批發經營權則是中國能源市場向真正的競爭主體多元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發改委二度回應
國家發改委已經是第二次對“國內油價高于美國油價”這一質疑作出正面回應。
此前,7月15日,發改委就關于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和爭論,正式對外發布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關于成品油價格有關熱點問題的回答》,一方面用數據解釋了我國成品油的零售價格為什么略高于美國的價格,另一方面繼續強調了“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符合國情”,“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存在‘漲快跌慢’的問題”。
發改委解釋稱,與美國相比,我國汽油含稅零售價格要高一些,但不含稅價格基本相當。甚至略低。此外,無論是含稅價格還是不含稅價格,發改委對比的結果顯示,“我國成品油價格都比歐洲國家低很多”。
但是,這一解釋并不能平息來自外界的質疑。
在本次發改委公布的解釋中,更多地從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角度,對堅持一個相對較高的能源產品稅收的合理性給出了解釋。
發改委稱,我國石油資源缺乏,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還在逐年上升。此外,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石油資源消耗過多,浪費現象突出。
因此,發改委認為,“需要利用價格和稅收杠桿,盡早引導石油合理消費,通過適當合理的價格,促進石油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保證國家能源安全”。
“有爭論和質疑是很正常的。但從社會決策來看,關鍵是要在公眾所能承受和促進節能減排之間找到平衡點,并在這一平衡點的基礎上確定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并堅決的執行下去。”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
對高油價的爭論最終還是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爭論。
競爭主體多元化
在韓曉平看來,在我國能源領域完成市場化改革之前,針對油價定價機制的爭論是必然的。
“中國能源領域的根本改革還在于能源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韓曉平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能源專家管清友亦持同樣觀點。在其看來,在目前能源市場依然處在壟斷格局下,單純從放開價格管制入手的市場化改革是不徹底的,“可以預見的是,一旦放開,能源價格將由行政定價轉化為壟斷定價”。因此,管清友認為,“必須在打破壟斷局面,實現利益競爭主體多元化以后,才具備市場化價格機制改革的可能”。
“理順能源產品價格、不斷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首先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一步一步改。首先就是要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結構,而對于石油領域來就是要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從而更有效的引入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告訴記者。
至于哪個環節引入競爭主體,在馮飛看來,可能要更多的在下游做文章,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引入競爭。
而最近的一個積極信號是,商務部日前發布公告,賦予中國海洋石油[10.74 -0.19%]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銷售分公司、中海石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
盡管中海油下屬的一些公司在之前就已經獲得了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但這次是中海油總公司正式獲得了這一資格。
“這意味著,我國第三大石油公司正式進入成品油批發領域,成品油流通市場多元化格局進一步推進。”在韓曉平看來,至少國家在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的方向上是明確的,“很難想象,作為中國的第三大石油公司,竟然一直沒有成品油的批發資格”,“而這一突破很可能將使得我國的成品油銷售市場的競爭格局更加多元”。
同時,考慮到成品油的終端銷售市場上,民營加油站的網點一直受困于油源而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市場作用,如果中海油和民營加油站之間可以有充分的對接,形成新的成品油供應鏈,那么,成品油銷售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更加多元,為下一步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打下基礎。
當然,中海油能夠在多大程度選擇與民營加油站進行合作,還是選擇與兩大集團的下游加油站合作,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也許與兩大集團合作更好。而且,現在的民營加油站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很多都倒閉或者被兩大集團收編。”上述民營儲運公司老板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