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源于不了解
德國一家建材公司曾推出一個瓷磚系列,取名叫“MagicNano(魔幻納米)”。結果,產品上市才幾個月,公司就收到幾百名顧客投訴,說這種瓷磚讓他們感覺呼吸困難。然而,權威檢測證實,瓷磚中根本沒有用到任何納米技術,只是“魔幻納米”的名字讓消費者產生了心理恐慌。
有專家把目前消費者心中的納米疑團比作“第二個轉基因”。伯克利中國健康促進中心主任梁微教授認為,政府應盡早出臺一套納米技術的安全標準和必要的防護規范,以此提升納米產品在消費者中的信心指數。
納米專家們希望,在此項技術廣泛應用之前,就向公眾說明它的真實風險。“不了解才會恐懼。”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元方教授說,開展納米安全性研究,為的是把更多真相告訴公眾,以促進納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他以核能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為例指出,當年,公眾對這些新興技術起初很狂熱,后來又因不斷出現的事故或暴露出的風險而憂慮不已。“相信隨著認識的深入,納米將會成為一項更安全的技術。”
從技術角度看,手機涂層、建筑涂料等日用產品中的納米顆粒處于束縛狀態,它與自由狀態的顆粒物不同,其性質更接近常規物質,對消費者基本不構成威脅。
“當然,涂層中的納米顆粒有可能會脫落,但只要脫落速度慢、劑量小,就不必擔心。”趙宇亮坦言,這方面的研究數據現在還比較少,不同條件下,納米顆粒釋放的速度和濃度到底是多少,需要加緊研究。
用好這把“雙刃劍”
3年前,《納米通信》雜志報道了全球消除納米材料毒性的首例研究:美國賴斯大學通過化學修飾,把納米毒性降低了1000萬倍。趙宇亮所在的實驗室發現,對于同一種納米材料,只要對其表面稍作修飾,它的毒性就會發生很大改變。
目前,有效的“消毒”方法有兩種:一是在納米顆粒表面“加裝”一些分子,讓它與生物體“和諧相處”;二是在盡可能保持納米顆粒功能特性的同時,改變其尺寸。趙宇亮向記者講述了一項頗具說服力的發現:一種碳納米材料在小鼠血管內誘發嚴重血栓,但經表面修飾后,不僅不再誘發血栓,反而能增強小鼠免疫力。
雖說眼下有關消除納米毒性的研究并不太多,但科學家們有信心用好納米這把“雙刃劍”。有科學家主張,用納米技術本身來對抗可能由它產生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