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能源安全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核心
2009-9-18 來源:中國金融
關鍵詞:能源安全 石油經濟 能源價格 污染
記者:您怎樣看待21世紀以來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延伸以及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伊科諾米季斯: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其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于沙特為世界第二。一百多年來,油氣資源一直都是俄羅斯的權力支柱和恒久不變的國家根基,是俄羅斯生命的血液。上世紀20年代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為了扼殺新政權的經濟基礎,白俄殘余勢力與土耳其軍隊一起血洗了石油中心巴庫,屠殺了兩萬名從事石油工作的亞美尼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把石油當作一種外交工具,巧妙地與德國法西斯周旋,獲取了備戰的流動資金;1973~1974 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剛剛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的前蘇聯獲得了巨大的利潤;而1980年代后半期,由于油價下跌,前蘇聯硬通貨儲備迅速縮小,無力進口國內需要的消費品,成為經濟垮臺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蘇聯的歷史就是一部石油的歷史,而前蘇聯幾代領導人過分倚重巨大的石油資源,對僵化的、積重難返的體制束手無策,窒息了國民經濟。
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石油產業開始與個人商業利益以及個人政治影響力交織在一起,而普京和尤科斯石油公司的霍多爾科夫斯基都是這個時代的風云人物。霍氏在瘋狂的私有化階段如魚得水,大肆斂財,而普京則聲稱反對私有化并主張將能源財富重新納入政府的掌握之中。普京運用政府權力的結果是尤科斯公司的破產以及國有公司直接控制60%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通過國有化,普京不僅擺脫了葉利欽時代政府是金融寡頭的傀儡形象,還用強硬的能源政策為俄羅斯贏得了經濟紅利和政治紅利,因此在國內受到了廣泛的支持。
俄羅斯用石油和天然氣向周邊國家施加影響,在遠東和西歐大打能源牌,將能源戰略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2006年后,俄羅斯將70多個礦產地被定為"戰略礦產地",外國石油公司將不得在該類油氣田持有50%以上的股份。俄羅斯還不停地敲打前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要求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等國以雙倍價格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要求土庫曼斯坦增加其天然氣供應量,并試圖控制通過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運輸管線。對于西歐等天然氣進口國,俄羅斯以亞洲能源市場為籌碼向德國、法國聲稱"歐洲作為俄羅斯能源消費者的專屬性正在降低",但同時又一直在吊遠東各國的胃口,有意無意地挑起中國與日本對俄遠東石油管道走向的競爭("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今年2月,中俄終于簽署了一項長達20年的由中方提供250億美元貸款、俄方向中方提供石油供應的協議,此舉無疑有利于中國穩定自己的石油供應,但中國注入巨資,對解決俄兩大石油巨頭的資金困難更是決定性的,而且俄不僅保證了在該項目中的高額經濟利益,亦是其實現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的一個步驟。可見,中國與俄羅斯建立的優勢互補的戰略伙伴關系在石油天然氣領域有廣闊的合作潛力。而只有更深入地理解俄羅斯的石油歷史,全面了解西方國家對俄能源戰略的觀點,并將中國對俄能源戰略的理解置于國際能源環境的更大背景下加以認識,才能把握住中俄能源合作的脈絡,趨利避害地實現本國能源多樣化的安全目標。
記者:您認為中國制定新世紀能源戰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是什么?
伊科諾米季斯:過去的60年里,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充分實現其經濟潛力還需要持續的快速發展。據統計,美國目前的總資產為200萬億美元,中國的總資產為10萬億美元,鑒于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的人均資產水平要追上美國,則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增長80倍!這樣的經濟擴張需要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能源安全是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核心。而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會十分擔心本國的能源安全,不僅僅是怎樣、從哪里獲得油氣,還包括如何管理好它們。在我看來,中國的能源戰略應當本著務實的態度,重視多樣性,謀劃長遠。
第一,中國應該以更堅決的姿態參與世界能源事務。我了解中國人的中庸傳統,多數情況下也很欣賞,但請不要總是擔心別人對你的觀點。沒有任何新能源在最近的將來可以替代碳氫化合物能源--石油。能源將會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不管你認同不認同,它就是中國最大的挑戰,所以請繼續你們在蘇丹的業務。不論別人怎么看,中國現階段就應該用任何手段去尋找石油,確保供應。
第二,節能減排應該務實為上,著眼于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我主張,在確保能源服務好經濟的前提下,中國需要首先處理好的應該是污染問題,即取締嚴重污染的小煤窯,研究和推廣潔凈煤技術,改善發電廠周邊環境等。二氧化碳的確對氣候有影響,但我們不可能因此就停止使用石油和煤炭。現實情況是,每過一周,中國就有一個新的發電廠開工,并且多數是使用化石燃料,因為這仍然是最有效率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好辦法就是成本內部化,而這歸根結底就是誰承擔這個經濟成本的問題。所以說,經濟發展問題是比二氧化碳濃度重要十倍的事情。另外,最近到處都在講一個詞叫節省,中國在說,美國也在說,但是節省是不是真的能節約能源呢?歷史證明,當我們的能源效率越高的話,我們的耗能就越多。比方說,當你的車耗油更低的時候,你會想買第二輛車,這是一個悖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重視能源的多樣性。多樣性一方面指的是能源的來源,中國需要構建與中東、亞太、非洲、南美、哈薩克斯坦等地區的能源關系網絡,分散供應風險。相比2008年的價格高點,目前的石油價格已經有所回落,同時美國也開始收縮其在國際石油投資市場的活動,這為中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多樣性的另一個方面是要增加天然氣的使用比例,減少煤炭火力發電,減少石油在交通領域的使用。目前中國的能源使用中煤炭的比例還停留在西方19世紀的水平,中國要將煤炭比例由70%降至世界平均的23%,天然氣比例由不足3%提高到23%,這是一個跨越整個21世紀的浩大工程。但如果實現了,將會改善包括污染和采礦事故在內的很多事情。美國也存在多樣性的問題,其能源結構中,40%是石油,23%是煤炭,23%是天然氣,14%是其他能源,其中太陽能和風能不足1%。所有能耗中,電力、交通和國內產業使用(制造塑料等)各占三分之一,而交通工具耗費了絕大多數的石油。中國每天有800萬桶的原油需求量,根據中國海關的消息,今年7月的原油日進口量為470萬桶,比2008年同期增長20%,中國石油消費的貿易依存度已經超過了50%,其中多數也用于交通。如果中國和美國都想減少石油需求壓力的話,那就必須減少其交通部門的石油依賴,發展多種能源類型的新型交通。目前美國每百人擁有車輛110部,基礎設施十分完備,而中國每百人擁有的車輛數只有4部,仍然有進行電力交通改革的先機和成本優勢。中國可以制定未來50年的能源使用規劃,利用核能、天然氣和清潔煤炭發電,交通部門則可推廣電動車輛、智能道路、電能交通設施等技術,逐漸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實現能源種類的多樣化。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