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共渡難關 促產業健康發展
2009-9-18 來源:中國化工報
關鍵詞:輸美輪胎特保案
記者:提高國產輪胎對汽車整車的配套比例,能解決國產輪胎的出路問題嗎?自主品牌輪胎目前的配套情況怎樣?
范仁德:外銷受阻了,拉動內需是必須的。今年中國汽車產量很可能位居全球第一,產銷將超過1200萬輛,配套市場相當可觀。如果全部配套使用自主品牌輪胎的話,國產輪胎的出路就基本上解決了,F在為汽車配套的絕大部分是外資品牌輪胎,這使國產輪胎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目前除了外資輪胎企業在中國生產外,中國每年還進口300多萬條轎車胎。因此我們建議國家出臺一些規定,比如中方控股的汽車企業要有一定的中國品牌輪胎配套比例,減少轎車胎進口等。
記者:由于金融危機,特別是美國的特保措施導致中國輪胎行業面臨的難題突出化、表面化,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范仁德:現階段中國輪胎行業面臨的問題是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短期內很難根本解決。
出口比例大是內在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配套齊全等綜合優勢,通過吸收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逐步形成了高水平的輪胎制造業基地。在國內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必然通過出口拓展市場空間?梢哉f,出口比例大是中國輪胎行業整體競爭力增強的必然結果。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以美國為首的消費市場嚴重萎縮,使過多依賴出口拉動增長的中國輪胎行業陷入了困境。
國際輪胎產業轉移是外部原因。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將非核心產品、制造環節尤其是組裝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其中很多轉移通過跨國公司境外投資方式完成。國際上幾乎所有知名輪胎公司都在中國設廠,其產品一部分占領了中國市場,一部分返銷或出口到其他國家,由此獲得最大收益。中國順應國際產業調整的機遇,大量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其結果突出表現為外資企業對國內外輪胎市場的影響不斷擴大。2008年,外資企業占領了70%左右的國內乘用胎市場,并在該類產品出口份額中占60%左右。
來料加工貿易形式是結構性原因。近年來我國輪胎產業來料加工貿易配套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了來料加工貿易的增長,同時也刺激了國外輪胎企業和貿易商定牌加工量的增長,卻抑制了自主品牌輪胎的出口。
天然膠進口關稅高是政策性原因。國產天然膠滿足率不到30%,但目前天然膠進口實行高關稅政策,企業從趨利出發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大量承接來料定牌加工,促使出口大增。
記者:今后中國輪胎行業應該怎樣做?
范仁德:輪胎行業的發展面臨著調整、轉型、重組的抉擇,要通過企業、協會和政府在各個方面的不懈探索、改革和實踐,才能促進中國輪胎行業在逆境下生存和健康發展。我認為,企業要繼續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同時穩定輪胎出口市場,有競爭優勢和實力的輪胎企業要積極“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同時,國內輪胎企業要樹立自信,加強自律,團結一致,共渡難關。我們深信,輪胎行業經過這場洗禮,中國必將以嶄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橡膠工業強國之林。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