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化纖工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并取得明顯成效。企業經濟規模顯著提高,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改變,行業資本結構日趨多元化,產業集群在東部地區已經形成。產業基礎的加強,又極大地促進了技術進步,以大容量、高起點、低投入國產化聚酯及滌綸長絲工程與技術(從300噸/日到1200噸/日)的開發與廣泛應用為代表,中國化纖工業技術產品全面升級,已完全具備了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為世界化纖產業的結構調整作出了貢獻。
截至2008年底,我國化纖總產能已達到2712萬噸,是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52萬噸產能的52.2倍,占世界總產量的57%,中國在世界化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同時,化纖加工量占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化纖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量,化纖人均加工量,化纖工業對全國GDP貢獻率,以及中國化纖在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應用領域比例均不斷提高。
化纖已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生產原料,化纖及下游加工產業也成為中國紡織行業中最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
重大項目實現突破
20世紀80年代,國家重點投資建設年產53萬噸聚酯和滌綸短纖維的儀征化纖以及上海金山二期芳烴、PTA、聚酯滌綸成套裝置,在重大項目上實現突破。同時,大型化纖成套技術裝備的國產化,為化纖行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化纖行業通過引進技術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工藝裝備國產化研發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是大型國產化聚酯成套裝置國產化。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實現了年產10萬噸大型聚酯成套裝置及配套直紡長絲設備國產化,迅速提升了國內技術水平,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隨后迅速放大到了年產15萬噸、20萬噸、30萬噸的規模,使以后項目的建設周期比“八五、九五”期間縮短了一半,單位產能投資僅為原來的1/10左右,單位產品運行成本降低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