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制革產業化生產已有幾十年歷史,隨著各種新材料的不斷應用,其產品也在不斷更新。革基布從機織物到今天的非織造布,所用樹脂從聚氯乙烯、丙烯酸樹脂到聚氨酯(PU),纖維也從普通的化學纖維到藕狀纖維和超細纖維等差別化纖維。在產品風格上,人工制革經歷了從低檔到高檔,從仿形到仿真的發展過程,其特性越來越接近天然皮革。
超細纖維合成革是在充分剖析天然皮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超細纖維合成革是由束狀超細纖維與聚氨酯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它是采用與天然皮革中束狀膠原纖維結構和性能相似的尼龍超細纖維,制成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非織造布,再填充性能優異具有開式微孔結構的聚氨酯經后加工處理而成。
汽車內飾領域應用廣泛
與針織布和機織布相比,普通織物內飾的優點是材料易得,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透氣性,且成本較低;缺點是材料外觀粗糙,易沾污,不易擦洗,物理性能和天然皮革具有很大的差別,容易破損,不能滿足高檔產品的需要。
而聚氨酯超細纖維合成革的優點為:撕裂強度、拉伸強度高,表面易清洗,組織結構和天然皮革相似;缺點是價格高,加工適用性比普通織物差等。
與普通PU革、PVC相比,聚氨酯超細纖維合成革的優點是撕裂強度、拉伸強度高,耐折性好,耐寒性佳,成品厚實豐滿,仿真性好,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低等。缺點是比普通合成革重,且成本較高。
普通PU革采用織物為基布,仿真性差,耐折性沒有超細纖維合成革好,但成本低,質輕,加工方便,品種多樣。
PVC人造革中含有對人體傷害較大的化學成分(特別是增塑劑等),VOC含量較高,在高溫下很容易揮發,橡膠感強,沒有天然皮革的觸感和手感,仿真性差,但成本低,加工方便。
超細纖維合成革在很多性能上都具有天然皮革的特點,甚至有些物理和化學性能優于天然皮革,在豐滿度和手感上都可以和天然皮革相媲美。
天然皮革的原皮來源有限,其品質隨著原皮產地和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天然皮革在加工過程中對環境污染嚴重,出材率低,重量大,容易霉變腐爛。
聚氨酯超細纖維合成革質輕,裁剪性好,可以進行高自動化裁剪,出材率高,耐霉變性能較佳,強度等優于天然皮革。產品質地均一,來源廣泛,成品異味小,但手感、透氣性、豐滿度比天然皮革差。
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目前,超細纖維已經成為紡織生產企業開發高檔紡織品時經常選擇的紡織原料,它的使用能有效提高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
超細纖維線密度極小,擁有高比表面積,使織物具有高覆蓋性、手感柔軟,穿著舒適,同時隨著纖維纖度的減小,纖維表面散射光占的比例增加,這會使織物的表觀色調比較暗淡、柔和。由于具有以上特性,當前超細纖維開發的主要產品品種有現代仿麂皮產品、仿真絲產品、仿桃皮絨、高密度產品及高效清潔布。超細纖維還可用于制作人造皮革、高級空氣過濾器、防塵面罩、滑雪滑水運動衣、游泳衣以及其他透濕防水織物等。進入21世紀,復合超細纖維生產技術發展較快,產量增大較多,其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為滌綸超細纖維。超細纖維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主產地逐漸由歐美向亞洲地區轉移。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漸成生產人造革、合成革產品的制造中心。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擁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另一方面則是下游需求的增長。
近幾年來,國內人造革、合成革行業產品結構不斷得到優化,行業升級速度加快。在發展過程中,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缺口較為突出。一方面,PVC人造革和PU合成革產品比重過大且以普通產品為主,種類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附加值低,呈現出明顯的供過于求狀況,企業以價格競爭作為主要競爭手段。行業內企業整體議價能力較弱,不能有效轉嫁快速增加的原材料成本,整體利潤水平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盡管國內超細纖維合成革技術發展迅速,但是目前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實現產業化生產,且差異性、功能化和高端產品產量有限,而市場需求卻在高速增長,產品供不應求,每年即使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大量進口,也不能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