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綸:浮華背后是風險
2010-11-25 來源:中國紡織報
關鍵詞:氨綸 風險
“58000元/噸、80000元/噸”,“65000元/噸、88000元/噸”,“75000元/噸、100000元/噸”……隨著20D、40D氨綸售價的刷新速度日趨加快,整個氨綸產業鏈似乎再次迎來久違的繁華時光。而此番短短一周時間便實現20D、40D產品15000元/噸左右的漲幅,更加振奮了業界的信心。
進入紡織品傳統產銷旺季,加之圣誕節銷售時節臨近,使得紡織品制造產業在棉紗、滌綸等原料高壓之下仍保持一定的需求;中國氨綸產業基地浙江受七八月份限電政策影響,企業庫存保持低位狀態;上下游的普遍低位庫存狀態,使氨綸業始終保持穩中存漲,一定程度上為此次價格的拉漲奠定了需求支撐。
氨綸原材料PTMEG、純MDI價格進入11月全線上揚。雖然成本占比8成左右的PTMEG每噸僅拉升千元左右,占比2成不到的純MDI也只拉升2000元/噸左右,但這反而為氨綸生產企業的拉漲操作提供了拉漲心理支持及合理拉漲緣由。
原棉售價的翻倍,滌綸、錦綸等漲幅過半,通脹預期愈演愈烈,使氨綸供應廠、織造商等均出現拉漲調整及接漲心態。
氨綸產量穩定但生產廠家庫存多處于低位;下游企業雖以按需進貨為主,但前期庫存多已經消化至尾聲,存在增購預期;同為紡織原料的棉紗、滌綸、錦綸、粘膠纖維等售價漲幅均已過半甚至翻倍,而氨綸價格自年初至10月底漲幅僅為14.6%,售價的可操作空間巨大,開始吸引一些游弋于棉紗、滌綸等行業的炒作性資金。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番供應商價格連續調整并沒有堅持多長時間。由于下游織造業對高價貨源抵觸心理的增加,采購操作的放緩,尤其是個別高價品牌開始向中心行情靠攏,很快使氨綸整體交易氣氛逐步走弱,一些看跌聲音也開始出現。
氨綸市場需求雖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受棉紗、滌綸等壓制,訂單總量到位情況并不如意,甚至低于往年同期。在11月初期氨綸售價大幅拉漲刺激下,多數下游企業已不同程度地補倉、備貨,臨近紡織品常規產銷旺季尾聲,訂單洽談工作開始逐步減量,使短期需求再次跟進可能性大打折扣。
目前,雖然氨綸市場供應總量緊張局面持續,多數生產廠也維持低負荷庫存,但游資的介入,尤其是貨源的批量囤放,為整個供應面埋下了巨大隱患。在市場需求放緩的同時,氨綸生產企業運營負荷卻并未降低,產品仍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
氨綸價格大幅拉漲,使此前形成的原料高位支撐力蕩然無存,在通脹預期更強的態勢下,棉紗、滌綸的大幅飆升,已令國家相關部門關注度明顯提升,并有管控預期出現,直接導致產業鏈內心態趨向謹慎、觀望。
綜合分析,氨綸生產企業依靠當前低位的庫存總量,短期內可以支撐此番行情,期間如游資進一步增量,氨綸售價還可能進一步走高。不過,后續需求的減緩,原料、生產支撐因素的減弱,也使氨綸經營難度逐步增加。而游資套現行為,以及部分氨綸廠先行拓展銷售領域的優惠操作,都使后期氨綸業經營風險明顯加大。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