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優勢與差距體現在哪里?
朱民儒:應該說,目前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和發達國家相比優勢還不明顯,只有某些產品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復合材料已經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經受了各種條件的考驗。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產業用紡織品的不足。首先在原材料上,碳纖維、對位芳綸、聚酰胺等,在質和量上跟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都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其次,我們設備的技術精度、生產效率和自動化水平還較低。此外,我國生產和研發產業用紡織品的大多都是中小型企業,銷售上十億的寥寥無幾,跟國外的大型企業不具有可比性。企業的規模直接影響了科技研發的投入,雖然相對國內其他行業還是比較高,但實際上對整個產業來說還稍顯不足。因此,今后必須要加強產學研的整合,把高校的一些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記者:您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規劃?
朱民儒:首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就得不到發展,科技進步永遠是第一位的;其次,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和不足,并且清楚了解中國將來經濟發展的需求;再者,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節能降耗、環保,還有產品的系列化、多元化的問題。加強防護服的研發和生產,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記者:相對而言,作為迅速發展的新興產業,產業用紡織品與其他傳統行業比較,還有很大發展潛力,“十二五”期間如何推進?
朱民儒:總體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加強平臺建設。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在經歷著重大的轉型,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日益顯著,知識資源的占有、配置、創造和利用方式的優劣,日益成為決定國家科技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因素。隨著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支撐全社會創新活動的科技基礎條件,日益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其次,及時制訂行業相關標準。目前,行業內還有一些標準缺乏或者較為混亂,對行業健康發展較為不利,下一階段里,標準的制訂將會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再者,加強與平臺建設和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化人才和研究服務機構的建設。
記者:如何運用科技的手段,來實現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對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的保護?
朱民儒:在資源利用上,產業紡織品很多的原材料都是一些廢舊資源,因此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循環運用是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規劃的一個重點。實際上在汽車工業、農業、建筑等方面的很多材料都是用廢舊資源重復利用得到的;在環境保護上,產業用紡織品在生產的過程中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不大,而且產業用紡織品可以用作治理環境污染的材料。如用于水質過濾、水質處理、氣體處理、高溫煙塵排放等的材料都是產業用紡織品,因此,產業用紡織品也可以稱之為環保處理方面的“主力軍”;在勞動力的保護方面,主要就是人員的防護,一方面現在對防護服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產品各方面性能正在逐漸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材料的運用也可以大大的減輕工人們的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