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當大批期待已久的中外游客涌向上海世博園時,帶著“世博建設者”胸牌的周維虎匆匆登上了返回北京的飛機,他將迎接新的挑戰。經過一年的苦戰,由他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已經交付上海用戶,他終于可以松口氣了。
經過在世博園現場一個月的安裝調試和試運行,這個漂浮在世博園上空的巨大氣球,形似“鯨魚”狀,攜帶有高清攝像機、紅外相機、高光譜相機和氣象監測設備的高科技監測系統,被稱為世博園的一雙“慧眼”,將為世博會安全保障、電視圖像轉播、綜合節能、綠化和生態管理、精細氣象等提供綜合服務,為對平安世博、綠色世博和科技世博保駕護航。
第一次“抓總”
“做總體要求知識面廣,不會不要緊,關鍵是要埋頭學習、彎腰學習、拉下面子學習。做總體要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吃苦、忍耐、受氣、奉獻、舍得,替合作對象著想。”
周維虎2005年來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主要從事光電系統項目總體設計工作。2007年,從沒做過總體負責人的他被委以重任:作為負責人,組織團隊爭取上海世博會“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的研制項目。
總體是指一個項目的設計、抓總管理等工作。這不是件容易的活兒,需要有豐富知識儲備、整體把握能力和極強的協調能力。
“可能是覺得我有一定的研發經歷、協調能力比較強吧”,對于領導的信任,他十分珍惜,沒干過不怕,總有第一次。
“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任務系統2007年立項論證時,系統包含的分系統多,接口復雜,使用環境惡劣,競爭異常激烈,時間又特別緊,缺乏國內外相關應用資料。總體負責人需要在這個時候拿出一個讓人信服、科學可靠的論證方案,才能爭取到項目。
為了拿到項目,他心急如焚。整個項目涉及多個專業,做總體的人不可能全懂,怎么辦?只能迎難而上,進行“惡補”。為了制定系留氣球優化的高精度穩定方案,45歲的他開始了一陣“苦學”。
他到處尋找材料和相關案例,向北航、上海交大、航天部33所、測繪研究院相關人員進行請教,“下狠勁”學習穩定指向技術。“那段時間頭腦中整天都是穩定框架和坐標計算公式的影子”。當時正值盛夏,天天翻文獻查資料,手上和身上起滿了濕疹和水泡,醫生診斷后告訴他,這是情緒焦急和失調引起。
好在項目最終順利拿下,他的這身水泡也算是沒白出。
把協調當作一門藝術
“有時候在節骨眼上找不到人頂上,就覺得隊員不行,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工程研制項目中,任何個人英雄主義都是要不得的,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喜歡硬筆書法的周維虎,和人聊起起筆落筆的精妙總是神采飛揚。“寫字布局很重要,先把結構安排好了,再來一個點睛之筆,這字就漂亮了。”
在帶領團隊時,他同樣注重布局,作為項目負責人,他把對團隊內外的協調也當作一種藝術。
由于光電院的新址正在建設中,系統集成測試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種儀器設備必須向外部門或外單位去借,這個過程在周維虎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經常有人問我,你用別人的儀器給多少錢?我說不要錢,他們都覺得吃驚,實際上,關鍵時刻是光電院各部門相互協作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告訴記者,這同樣得益于協調。在總設計師王宇副院長的領導下,在科技處和質量處的大力支持下,光電院空間工程部的領導和技術人員為《車載系留氣球監測系統》任務系統的成功研發提供了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在系統集成聯試的關鍵時刻,空間工程部不僅提供儀器設備支持,而且還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操作儀器設備。在環境試驗、聯試、分系統驗收的緊張時刻,總體室、專業技術室、新技術室、地面應用中心等部門從領導到技術人員,從老專家到年輕技術人員對項目組提出的請求總是不帶任何條件,人員隨叫隨到,設備優先使用,體現了光電院各部門的精誠團結和載人航天人的胸襟和風范。項目組聘請中科院高能所系留氣球老專家楊虎之作為顧問,對設計和驗收進行把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
“課題組經常加班到晚上十二點,此時準備一些夜宵慰勞大家,加班也變得其樂融融,聽不到怨言。”
雖然周維虎的筆記本電腦里專門建立了一個“兒子高考”的文件夾,可在這關鍵的一年里,他真正能照顧上兒子的時間卻很少。 2009年系統研制的關鍵時刻,正值兒子備戰高考,但是為了按期完成系統交付,有時候一個星期和兒子都難得見上一面。
從2009年年初到2010年4月系統進駐世博會現場服務于世博會,研究團隊七名隊員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每一個周六上午課題組都要對上周的工作進行總結,下午繼續工作,周日也要經常加班,每次開會周維虎和課題組成員都會準時來到位于上地的會議室,從不缺席,他們戲稱自己“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為了搶時間,2009年春節后正月初二,周維虎就奔赴外地,商談技術協議。
世博項目告一段落,問起周維虎會如何補償兒子,他說:“去趟世博園吧,讓他看看我們的大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