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符合產業特征的戰略
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新材料產業區別于傳統產業的最大特點是材料和技術的不確定性,一種技術和材料可能很快被另外一種材料和技術所替代,這為我國沖破西方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專利包圍圈”提供了機遇。
首先,針對產業鏈條進行卡位。深圳尊業納米材料公司總經理胡軍輝說,在新材料產業領域,一個產業鏈往往擁有多個關鍵技術點,針對跨國公司的專利封鎖,我們要全部突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分析清楚在哪一個關鍵點上最容易突破,集中力量攻關,只要中國的企業也擁有部分關鍵點的專利,就可以對跨國公司形成制衡,從而達到交叉授權,相互使用專利的目的。
其次,進一步嚴格對國外專利申請的審核。在對國外企業的專利申請特別是發明專利申請進行審查時,應從全面加強檢索范圍和力度、嚴格審查權利要求內容、慎重授予專利權等多方面出發,從嚴掌握國外專利申請和授權程序,防范外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利用專利實行技術壟斷。
再次,加大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請國際專利的資金支持力度。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石力開說,申請和維持專利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科研機構的經費有限,很難拿出很多的錢申請和維持國際專利,中小企業也是力不從心。一些企業對國際專利重視不夠,甚至偷偷生產,結果最后連國外最簡單的專利都沒有跳出去,市場做大以后,不得不繳納巨額專利費。
與此同時,多位受訪者認為,必須防止目前這個產業“高開低走”,陷入低價惡性競爭怪圈,導致國內經濟錯失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
專家們建議,其一,國家要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相關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要體現國家意志、強調原則性和執行力,正確引導地方和企業科學有序地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其二,改變多頭管理,打破利益部門分割,成立一個統一、專門的政府部門或者領導小組來主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事務,強化執行、管理和監督工作;其三,各地在國家的戰略規劃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本地資源、產業、科技人才優勢和生態環境特點,正確地選擇幾個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真正有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